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行业资讯 >> 警惕自动驾驶陷阱:辅助驾驶安全使用的法律边界与责任解析

警惕自动驾驶陷阱:辅助驾驶安全使用的法律边界与责任解析

2025-04-17 18:18:22 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 T| T
分享到:

  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快速发展,“辅助驾驶”功能被广泛宣传推广,但因公众对“辅助驾驶=自动驾驶”的认知偏差引发的交通事故屡见不鲜。公安部数据显示,2023年因误用驾驶辅助系统导致的重大事故同比上升47%,其中超六成与驾驶员过度依赖技术、脱离监管直接相关。这一现象不仅暴露了行业宣传乱象,更凸显了法律规范与责任界定的重要性。

  一、车企误导宣传的法律责任不容忽视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自动驾驶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我国《广告法》明确规定,若企业通过广告或营销材料将2级辅助驾驶功能夸大为“自动驾驶”,即构成虚假宣传。市场监管部门可对其处以广告费用5至10倍罚款;情节严重者,营业执照可能被吊销。若此类不实信息导致交通事故致人伤亡,相关责任人还将面临《刑法》中虚假广告罪的追责,最高可判处2年有期徒刑及罚金。

  二、驾驶人滥用行为触犯双重法律红线

  当前所有量产车型搭载的均为L2级辅助系统,其本质仍属于“人机协同”模式。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驾驶员在使用该功能时必须保持专注并随时准备接管车辆。若出现脱手、分心或关闭监控的行为,交管部门将依据法规处以罚款及扣分处罚;引发事故则需承担主要责任,造成严重后果的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

  三、“智驾神器”黑产链条面临严惩风险

  部分商家兜售所谓“解放双手”的改装设备,其行为已违反《刑法》第146条。若此类产品导致交通事故致死伤,生产销售者将面临最高5年有期徒刑及高额罚金;情节特别恶劣的可处无期徒刑甚至死刑。电商平台若未尽审核义务,需与商家承担连带责任,直接威胁消费者生命安全的行为更可能触发危害公共安全罪名。

  四、酒后启用辅助驾驶构成危险驾驶犯罪

  即使通过“智驾神器”实现脱手操作,驾驶员仍需对车辆运行负全责。若醉酒状态下使用该功能上路,无论是否实际操控方向盘,均构成危险驾驶罪。根据《刑法》第133条,此类行为最高可处拘役并处罚金;协助设置路线或规避监控的第三方,则可能因“纵容违法行为”被追究刑事责任。

  总结与警示

  当前智能汽车技术仍处于辅助驾驶阶段,系统仅能执行有限任务,驾驶员始终是安全责任主体。从法律层面看,无论是车企宣传失实、用户违规操作还是黑产违法改造,均面临民事赔偿、行政处罚乃至刑事追责的多重风险。公众需正确认知技术边界,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严格遵守法规要求,方能有效防范事故风险与法律责任。只有明确“人机协作”的核心定位,才能真正实现智能驾驶时代的安全出行目标。

更多自动驾驶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自动驾驶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