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纺织行业正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2025年,纺织行业将在政策引领、技术创新、企业实践和平台支撑等多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以下将从多个方面对纺织行业的数字化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进行深入分析。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纺织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将数字化作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的重要驱动力。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提出将数字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纺织行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构建工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新型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政策引领纺织行业数字化转型
为推动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23年8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发布了《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纲要(2022—2035年)》,提出七项重点行动,其中促进数字经济与纺织产业深度融合是重要一环。这些政策文件为纺织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路径,推动了相关政策的落地实施。
(二)数字化赋能纺织行业全面融合发展
近年来,纺织行业大力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鼓励企业将数字化理念渗透到生产经营的各个重点业务环节。据统计,截至2023年12月底,纺织服装行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关键业务环节实现全面数字化的企业比例达到了57.9%,高于全国制造业56.5%的平均水平。纺织企业ERP普及率和MES普及率分别达到67.3%和30.3%,均实现了较快增长。
(三)智能化改造推动纺织行业智能制造进程
随着纺织智能装备在研发和产业化方面的快速发展,智能车间建设进展不断加快。纺织行业中具备智能制造基础条件的企业所占比例已达到16.2%,超过全国14.4%的平均水平。智能化在棉纺、化纤、针织、印染、服装等行业取得较大突破,基于智能生产装备的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建设提速,已有多家企业实现智能制造升级。
(四)平台支撑助力纺织行业工业互联网体系初步形成
纺织行业工业互联网蓬勃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从落地建设阶段进入推广应用阶段,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例如,新凤鸣集团的企业协同制造云平台“凤平台”、桐昆化纤工业互联网平台、盛虹智慧印染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实现了企业集团内部的一体化管控及供应链生态相关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协同。
(五)细分领域重点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
在棉纺织行业,山东魏桥集团通过纺纱智能车间建设,实现了全流程纤维流传输无人化、全流程节点装备实时在线监控和单锭质量在线检测,取得了万锭用工降低80%、生产效率提升38%的显著成效。在化纤行业,桐昆、新凤鸣等大型企业集团积极推进基于“5G+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未来工厂建设,实现了全链条数字化制造。在印染行业,东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多项智能化改造,实现了设备关键参数100%在线采集调控,染色一次成功率稳定在95%以上,平均能耗降低20%。在服装行业,大连大杨集团搭建了优思达服装定制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了基于个性化定制的按需柔性智能生产,使定制订单生产周期缩短至2个工作日。
数字化转型是将数字技术融入企业业务的各个领域,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运营方式和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方式。当前,数字化转型对纺织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动企业运营管理和生产制造的转变
数字化技术能够有效促进纺织企业生产方式和决策方式的变革。通过智能单元建设,企业可以实现生产车间全面数字化、智能化的改造升级,打造柔性快反智能工厂,解决生产周期长、库存积压等问题,提升生产效率。同时,数字化技术能够赋能企业的生产经营管控,通过大数据分析,为企业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二)助推企业优化供应链管控
纺织企业通过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数字化手段,实现对企业内外部供应链和合作伙伴的整合、协同与管控,形成良好的合作模式。借助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可以构建更加高效、协同的生态体系,提升供应链的韧性和协同能力。
(三)推动企业业务模式创新
数字化技术助力企业实现从提供产品到提供服务的转型。例如,纺织设备制造商通过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设备的远程运维服务和全生命周期管理。同时,数字化技术也助力企业实现从本地化设计到平台化设计的转型,提升设计效率和创新能力。
(四)促进企业提质降本增效
数字化技术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例如,棉纺企业通过纺纱在线质量监测技术,实时监测纱线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数据,及时解决质量问题,保证产品质量。印染企业通过配方管理和染色过程控制,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色差,提高染色成功率,降低生产成本。
(五)助力实现产业集群协同发展
通过数字技术和数字化平台,纺织行业可以链接产业链上下游,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协同、高效、快速反应以及产能共享,优化资源配置。例如,某平台通过集采、共享产能等服务模式,降低制衣企业采购成本,实现中小织造企业的产能优化配置与供应链快速反应。
尽管纺织行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数字化发展水平不均衡
纺织行业的数字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头部企业大部分已基本完成经营管理和业务生产环节的数字化技术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果;而中小企业普遍以传统管理经验为主,对数字化转型的参与较少,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头部企业的数字化发展形成明显差距。
(二)缺乏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载体的有效支撑
尽管纺织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已初步形成,但鉴于行业产业链长、中小企业众多的特点,仍存在缺乏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载体的问题。大多数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诊断咨询和专业指导,导致系统性不强,实践经验不足,增加了数字化转型的成本和难度。
(三)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纺织产业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产业向沿海地区集聚,中西部地区的完整区域产业链遭遇断裂,发展不均衡现象显著。同时,产业配套半径进一步增大,县镇城乡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水平普遍较低,导致纺织行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整体较低,亟须建立行业级数字供应链平台,实现纺织产能合作和共享,促进产业链资源的高效协同。
(四)纺织企业数字化转型人才短缺
随着智能化技术在纺织设备中的应用,纺织行业对员工的综合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纺织企业以业务技能人才为主,存在招工难、用工难的问题,数字化生产、经营专业人才明显短缺,制约了纺织行业数字化发展的有序推进。
为推动纺织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大力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
建设纺织行业级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鼓励中小企业从数字化转型需求迫切的环节入手,加快推进线上营销、生产管控、在线设计、产能共享等应用,由点及面向全业务全流程数字化转型延伸拓展。开发适合中小企业需求的低成本、轻量化、平台型、见效快的个性化数字化解决方案,推动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降低技术和资金壁垒。
(二)加强典型应用场景数字化研究与应用
纺织行业科研院所、优质服务商和行业协会等单位组建联合体,开展数字化共性技术研究和细分行业数字化差异性技术研究,解决企业数字化典型应用场景下的痛点、难点问题,形成行业典型应用场景的整体解决方案,促进行业数字化转型技术成果转化,并加以宣传推广。
(三)持续强化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能力
持续建设服务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载体,提升数字化转型平台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在资源汇聚能力、领域服务能力以及生态构建方面实现进一步加强。融合5G、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突破一批行业数字化关键技术,培育并形成一批符合行业需求、应用效果显著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并进行重点推广应用。
(四)加快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
针对纺织行业产业链协同需求高、特点显著的现状,加快构建覆盖行业产业链主要环节的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依托行业龙头平台服务商的技术服务能力、行业协会的行业背景和组织能力、行业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探索适合的商业模式,打造更强大的平台服务能力。
(五)加强数字化人才培养
纺织行业现状分析指出,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整合产、学、研、用各方资源,推动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依托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专业组织,构建专家人才梯队。引导企业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奖励等管理制度,着重完善科研、技术人才收益分配激励措施,建立在岗学习进修通道,打造具有自主发展力的企业人才梯队。积极引入并发挥相关产业联盟、科研机构、服务商的作用,组织举办各类专题培训。
2025年,纺织行业在数字化转型的推动下,将在政策引领、技术创新、企业实践和平台支撑等多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尽管仍存在企业数字化发展水平不均衡、缺乏公共服务载体、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水平有待提高、数字化转型人才短缺等问题,但通过大力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强典型应用场景数字化研究与应用、持续强化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能力、加快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加强数字化人才培养等措施,纺织行业有望实现高质量发展,形成新的发展轨道和产业形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背景下,纺织行业将继续以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发展为主线,与新兴领域、未来产业深度融合,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更多纺织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纺织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