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全球粮食安全日益受到关注的背景下,盐碱地的开发利用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我国拥有约15亿亩盐碱地,其中约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近年来,通过科技创新和综合治理,盐碱地正从“白色荒漠”转变为“新粮仓”,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粮食安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盐碱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在吉林省大安市,春耕备耕工作已经启动。通过有机肥和土壤改良剂的应用,曾经的荒滩成功化身为“新粮仓”。2024年10月,龙海灌片03片区的稻田迎来第二次丰收季,种植的中科发21-9号品种水稻平均亩产达到636.19公斤,pH值从原来的10以上降至7到8之间。这一成果得益于“有机硅功能肥生态治理盐碱地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这一科技成果,该成果创造产值效益56.18亿元。
盐碱地治理利用是世界性难题,目前主流的治理技术包括物理手段、化学手段、生物手段和农艺手段。专家提出,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制定包括工程建设、土壤改良、种植管理到可持续养护措施在内的成套修复方案,以实现长期、全面的改良效果。例如,山东突破的盐碱地花生栽培技术带动农户亩均增收350元以上,新疆博湖种植的耐盐碱水稻平均亩产突破700公斤。
从各地经验看,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一方面需要政府更加积极有为,另一方面,在如何形成市场化利益机制导向、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河北沧州的盐碱地治理经验表明,在技术改良的基础上,进一步向产业链纵深延伸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2024年以来,沧州市积极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标准体系建设,发布实施了一系列地方标准,建立健全农产品全程监督管理协作机制,着力构建品牌体系。盐碱地农产品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
盐碱地的开发利用不仅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科技创新和综合治理,盐碱地正从“白色荒漠”转变为“新粮仓”。未来,应继续在技术研发、规划扶持、产业链建设等方面协同发力,建立系统化的综合治理体系,以降低治理成本、提升长期收益,进一步释放盐碱地改造开发潜力。
更多盐碱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盐碱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