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2025年5月10日,印度财政部正式宣布对原产于或进口自越南的部分纹理钢化玻璃启动反补贴征税机制。该政策将通过设定阶梯式最低限价与差额补足的方式执行,针对太阳能光伏产业关键材料的出口行为展开监管。此举不仅涉及国际贸易规则的具体运用,更折射出新兴市场在全球供应链竞争中的策略调整。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钢化玻璃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前景调查研究报告》指出,根据印度税收局发布的第03/2025号通报,对越南钢化玻璃征收的反补贴税将以"最低限价差额法"计算。具体而言:
特定生产商基准:越南某主要生产商被设定为每吨593美元的最低进口价格;
行业普遍标准:其他越南企业适用664美元/吨的通用门槛。
若进口报关价低于对应限价,则需补足差额部分作为反补贴税款。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印度已对同类产品实施了基于相同定价机制的反倾销措施,此次新增的反补贴税将仅针对其与现行反倾销关税之间的差额征收。该政策有效期为五年,覆盖厚度≤4.2毫米、透射率≥90.5%且至少一边长度超过1500毫米的钢化玻璃产品。
涉案材料属于低铁太阳能玻璃范畴,其核心特性包括:
光学性能:通过严格控制铁含量(≤200ppm)实现90.5%以上的透射率;
物理形态:厚度公差±0.2毫米,大尺寸规格满足光伏组件需求;
应用领域:主要用于太阳能电池板的封装层,在配备抗反射涂层后可提升约3%的能量转换效率。
上述产品在印度海关编码体系中涉及7003、7005等六个税号项下的十余个细分代码,涵盖从初级加工到成品组件的全产业链条。
此次调查源于2024年2月印度国内产业对越南产品出口行为的担忧。主管部门在长达13个月的调查中确认:
补贴行为认定:越南政府提供的财政支持导致相关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涌入市场;
竞争影响评估:廉价进口品可能削弱本土钢化玻璃企业的技术升级动力;
政策延续性特征:双反措施(反倾销+反补贴)的叠加使用反映出印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保护决心。
该政策将产生多维度效应:
1. 成本传导机制:越南出口商需在维持价格竞争力与承担税费间寻求平衡;
2. 供应链重构压力:印度光伏制造商可能面临原材料采购渠道的重新选择;
3. 政策示范作用:以"双层限价"为核心的征税模式,为发展中国家应对同类贸易挑战提供了新思路。
总结
印度对越南钢化玻璃实施的反补贴税机制,通过技术参数与价格控制的双重标准构建起贸易壁垒。这一举措既体现了新兴经济体在关键产业领域的话语权争夺,也揭示了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市场保护主义的新形态。政策覆盖的产品范围、阶梯定价策略及执行周期等细节,均印证着国际贸易争端从传统关税手段向技术性管制升级的趋势。未来相关企业需密切关注各国政策动态,在合规经营与成本控制间建立可持续的应对机制。
更多钢化玻璃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钢化玻璃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