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日,一起涉及600公斤“低温锡膏”的出口案件引发关注。南宁海关发布声明指出,此前网络流传的“查获稀土材料”实为受控两用物项,因企业无法提供必要证件被拦截。该事件不仅暴露了部分企业对出口管制政策的认知盲区,更凸显我国强化战略资源管控的决心。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稀土材料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2025年3月18日,某公司向南宁海关申报出口泰国的货物中,标注为“低温锡膏”的产品引发关注。经查验发现,该批货物内包装明确标示成分为“Sn42Bi58”(锡铋合金),技术检测显示铋含量高达55.3%。尽管网传信息将涉案物误称为稀土材料,南宁海关明确指出,根据《元素周期表》分类,铋属于氮族元素而非稀土类别。
由于该批货物涉及商务部与海关总署2025年联合发布的10号公告中列管的两用物项,企业未能提供出口许可证,最终被海关依法扣留并移交缉私部门处理。
从化学属性看,铋(Bi)原子序数83,位于第六周期VA族,其物理特性与稀土元素存在本质差异。中国虽是全球铋矿储量最大的国家,但其应用主要集中在电子焊接材料等领域。此次事件中查获的焊锡膏作为电子产品组装关键原料,因含高比例受控金属成分被纳入出口管制范畴。
2025年2月,我国首次将钨、碲、铋等5类战略矿产相关物项列入出口管制清单。此举导致国际铋价显著上涨,同时也促使走私手法升级。据海关披露,部分企业通过伪报品名(如以“低温锡膏”掩盖真实成分)、夹藏运输或利用第三国转口等方式规避监管。
5月9日召开的全国性专项会议明确,针对镓、锗、锑等战略性矿产走私活动,将强化源头管控与跨部门协作。重点打击“伪报瞒报”“夹藏夹带”等规避手段,并加快违法案件司法程序以形成震慑效应。
本案暴露出企业对出口管制政策理解不足的问题。根据《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违规出口可能面临最高10倍货值罚款及刑事责任。海关强调,合法贸易需严格遵循申报流程并取得必要资质,任何企图绕过监管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严惩。
总结
南宁海关此次行动不仅澄清了公众对“稀土材料”的误解,更展现了我国在关键矿产资源出口管理上的坚定立场。随着战略物资管控政策持续收紧,企业须强化合规意识以规避法律风险,而监管部门通过技术检测与跨部门联动,正逐步构建起防范资源非法外流的立体防线。此次涉案的600公斤焊锡膏事件,将成为检验我国两用物项监管体系效能的重要案例之一。
更多稀土材料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稀土材料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