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冷链物流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冷链物流市场的迅速扩大,不仅推动了生鲜食品和低温医药等产品的流通,也对行业的标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据显示,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的年增长率高达20%,市场规模不断壮大。2021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明确了冷链物流标准体系建设工程等10项重点任务。然而,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冷链物流标准仍存在差距,国际化的路径选择和战略突破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2025-2030年中国冷链物流行业竞争格局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分析报告》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迅速,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冷链物流基础标准,现行食品冷链物流标准共计392项,这些标准为行业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和规范。然而,在冷链物流设施类标准、技术、作业与管理标准等方面,我国仍有提升空间。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冷链物流标准体系,这些标准通常更加细致和全面,涵盖了冷链物流的各个环节。我国冷链物流行业整体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较低,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缺乏与国际标准协调一致的考虑,标准化成果与国外先进水平尚有差距。国际标准的制定周期长,通常涉及多个阶段,最长可达36个月。我国冷链物流行业需要加强议案和文件的准备工作,提前介入国际标准的制定过程,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利益。此外,我国在冷链物流领域国际标准制定的经验相对较少,与国际同行的有效沟通也面临语言、文化、技术等方面的障碍。
冷链物流行业标准分析指出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冷链物流领域的国际标准制定对于推动国际贸易和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有助于我国冷链物流企业了解国际市场需求和标准要求,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国际贸易和合作,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例如,顺丰速运作为全国首家通过ISO22000国际标准认证的物流行业企业,其国际业务成长迅速,2022年总营收达到2675亿,同比上升了29.1%,国际业务的支持是其营收和利润增长的重要因素。冷链物流是国际贸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有助于加强国际贸易合作,降低贸易壁垒,推动全球贸易的发展。通过与国际同行共同制定标准,我国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提高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的整体水平。同时,国际标准的制定可以促进我国冷链物流行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规范行业发展,保障冷链物流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安全,降低食品、医药等易腐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和风险,符合国际市场对产品质量和安全的要求。
我国正积极采取一系列实际举措,以推动冷链物流标准国际化进程,提升行业竞争力,并确保产品质量与安全。这些举措包括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工作、主动制定国际标准、积极采纳国际标准、举办国际研讨会和交流活动等。近年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等组织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合作,共同推动冷链物流标准的国际化。2022年6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被国家标准委批准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冷链物流技术委员会的国内技术对口单位,积极推动国际冷链物流标准化工作。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冷链物流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如参与了《间接温控冷藏配送服务:具有中间转移的冷藏包裹陆上运输》(ISO23412:2020)国际标准的制定。2024年11月,我国牵头制定的首个冷链物流无接触配送领域国际标准《冷链物流无接触配送要求》(ISO31511:2024)发布。我国积极采纳国际冷链物流标准,推动国内冷链物流标准的国际化。近年来,随着冷链产业的发展,预制菜产业加速发展,预计未来3—5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有望以20%左右的增长率逐年上升,在2026年将突破万亿元。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冷链物流市场之一,参与冷链物流领域国际标准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四、总结
2025年,冷链物流行业正面临国际化的关键机遇。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在技术和管理水平上虽有进步,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对于提升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保障产品质量和安全、促进国际贸易和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已采取多项实际举措推动冷链物流标准的国际化,包括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工作、主动制定国际标准、积极采纳国际标准等。未来,我国应继续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推动我国冷链物流行业更好地融入全球化发展浪潮,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更多冷链物流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冷链物流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