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人类对自然界的感知受限于生物进化赋予的感官边界。在可见光谱之外,电磁波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现有技术仅能通过外部设备间接获取这些信息。近日,一项中国科研团队主导的技术突破将这一局限性彻底打破——他们成功研发出可佩戴的高透明上转换隐形眼镜,使人类首次具备了直接感知近红外光并解析其时空编码的能力,并于2025年5月22日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在《细胞》期刊。这项创新不仅拓展了生物视觉功能的边界,更为增强现实、医疗诊断等领域开辟了全新可能。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隐形眼镜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此前研究通过将上转换纳米颗粒注入动物视网膜,实现了哺乳动物对近红外图像的感知能力(该成果于2019年首次发表)。但眼内注射方法存在临床应用局限性。科研团队聚焦可穿戴设备方向,在高分子材料领域取得关键突破:通过表面修饰技术优化纳米颗粒分散度,并筛选出与上转换材料折射率匹配的聚合物基底,最终制备出掺杂比例达理论极限、透光率超过92%的隐形眼镜。这一改进使近红外-可见光转化效率提升至85%,为非侵入式视觉增强奠定了基础。
新型隐形眼镜的核心在于上转换纳米颗粒与高分子基体的完美结合。研究通过化学键合技术将纳米颗粒固定在三维网络结构中,既保持了光学通透性又确保光转化效率稳定。实验数据显示,在532nm近红外光源照射下,佩戴者能清晰分辨0.1-3cd/m²亮度范围内的光信号,并准确识别每秒10次以上的脉冲编码信息。更令人振奋的是,当集成到框架眼镜系统后,佩戴者的空间分辨率可达到与自然视觉相当的60周期/度,成功捕捉复杂近红外图案的细节特征。
为实现色彩感知拓展,研究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三组分正交上转换纳米颗粒体系。这种复合材料能将850nm(红)、980nm(绿)、1550nm(蓝)三种近红外波长分别转化为可见光三基色,在实验中志愿者佩戴该隐形眼镜后,对上述三个波段的识别准确率均超过97%,并可区分由不同比例混合形成的26种复合色彩。这种多通道转换能力使近红外视觉系统具备了类似自然视网膜的成像解析度和颜色分辨能力。
该技术突破将推动多个领域产生革命性变化:医疗影像中可开发无辐射的近红外诊断设备;军事侦察能实现隐蔽式信息传递;工业检测可通过不可见光波段提升缺陷识别精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调节纳米颗粒配比,隐形眼镜还能为色觉障碍患者提供定制化色彩补偿方案。研究团队表示,目前原型产品的使用寿命已达到常规隐形眼镜标准,并计划在2026年开展临床前试验以推进商业化进程。
这项融合材料科学与生物工程的技术突破,标志着人类首次通过可穿戴设备实现了跨电磁波段的视觉感知扩展。从实验室到现实应用的路径已然清晰,未来或许每个人都能借助这样的光学增强系统,在更广阔的光谱维度中探索世界的奥秘。正如研究者所展望的:当可见光之外的信息触手可及,人类认知的边界将不再受制于自然进化的局限。
更多隐形眼镜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隐形眼镜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