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汽车芯片是汽车电子系统的核心元器件,是汽车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智能化、网联化等技术在汽车领域加速融合应用,我国汽车芯片的技术先进性、产品覆盖度和应用成熟度不断提升,以下是2025年汽车芯片行业现状分析。
《2025-2030年中国汽车芯片行业市场供需及重点企业投资评估研究分析报告》指出,近年来,全球汽车芯片产量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数据显示,全球汽车芯片出货量从2020年的2.89亿颗增长至2023年的3.54亿颗,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03%。预计到2029年,出货量将以13.46%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这一增长趋势反映了汽车芯片市场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中的重要性。
CIS芯片:CIS芯片在汽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主要用于车载摄像头等设备,为自动驾驶和智能座舱等功能提供视觉感知支持。2023年全球前装车载摄像头出货量约为2.48亿颗,未来5至6年内增长率均在15%以上,预计2029年市场规模有望接近7亿颗。韦尔股份2023年全球汽车CIS芯片出货量达到1.03亿颗,超过安森美成为全球第一,这表明中国企业在CIS芯片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自动驾驶高算力芯片: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对高算力芯片的需求日益增长。2025年全球自动驾驶高算力芯片市场规模预计突破25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35%以上,其中高算力芯片(算力≥100TOPS)占比超60%。
其他类型芯片:除了CIS芯片和自动驾驶高算力芯片外,功率半导体芯片、MCU芯片、传感器芯片等也是汽车芯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功率半导体芯片在电动汽车的电机驱动、车载充电系统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MCU芯片用于执行逻辑运算与指令控制,协调各模块协同工作;传感器芯片则感知环境与车辆状态数据,为决策提供输入。不过,目前关于这些芯片具体产量的公开数据相对较少,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它们的产量也将保持增长态势。
过去几年,中国芯片产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汽车芯片产量也随之不断增长。2024年,中国芯片生产总量高达4514.2亿颗,同比增长了22.2%,且几乎每个月的芯片制造同比增长都是10%以上,高一些的月份甚至高达35%。2025年前三个月,国内芯片产量总计1094.7亿颗,同比增长6%。随着中国汽车向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快速发展,各种类型的汽车芯片需求增长,汽车芯片厂商的产量也会随之提升。
韦尔股份:韦尔股份在汽车芯片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2023年韦尔股份全球汽车芯片出货量达到1.03亿颗,超过安森美成为全球第一。在汽车芯片销量方面,2022年韦尔股份的汽车芯片销量以96.97亿颗排名第一。韦尔股份在汽车芯片领域的突出表现,不仅体现了其技术实力和市场拓展能力,也为中国汽车芯片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圣邦股份:圣邦股份也是中国汽车芯片领域的代表性企业之一。2022年,圣邦股份汽车芯片销量为46.37亿颗,产量为49.65亿颗,其中功率芯片和模拟芯片的产量相对更高。圣邦股份在汽车芯片市场的份额不断扩大,其产品在汽车电子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中微半导:中微半导在车规级芯片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2024年,中微半导车规级芯片出货量同比翻两番,达到数百万颗级别,主要应用于车身控制领域。2025年,中微半导车规级芯片出货量有望突破千万级规模。中微半导的发展表明,中国本土企业在汽车芯片领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市场潜力。
企业应加大对汽车芯片技术研发的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
加强对半导体原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提高国内原材料的供应能力。同时,建立多元化的原材料供应渠道,降低对进口原材料的依赖。
汽车芯片行业现状分析指出,高校和职业院校应加强汽车芯片相关专业的建设,培养一批既懂芯片技术又懂汽车工程的专业人才。企业可以通过与高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项目、设立实习基地等方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针对性。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汽车芯片产业政策,加大对汽车芯片产业的支持力度。例如,出台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技术水平。
总之,汽车芯片企业需加强技术自研与生态合作,构建“技术-数据-生态”三位一体的竞争力。例如,新紫光集团与中国一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国产芯片应用、供应链资源建设、联合技术攻关、芯片产业生态建设等维度展开合作。
更多汽车芯片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汽车芯片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