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西藏自治区通过系统性规划与创新性实践,在农牧区供水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25年初,全区累计完成农牧区供水工程超3000处,覆盖人口逾百万,标志着当地饮水安全水平迈入新阶段。这一成果不仅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基础,也为高原地区水资源管理积累了宝贵经验。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供水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研究报告》指出,“十四五”期间(2021-2025年),西藏通过整合乡村振兴、财政专项等多元渠道,累计落实建设资金达37.7亿元,实施农牧区供水工程2948处。其中,2022年单年度即投入7.86亿元,建成1169处供水设施,直接惠及26.71万农牧民。数据显示,这些工程有效巩固提升了102.55万人的供水保障水平,显著改善了偏远地区群众的饮水条件。
西藏重点推进山南市乃东区亚堆乡、拉萨市城关区娘热乡等规模化供水工程,并延伸尼木县塔荣镇城乡供水网络。同时,针对昌都市八宿县邦达镇、日喀则市聂拉木县樟木镇等地的集中供水需求,实施了一批针对性项目。通过构建“规模化+一体化”模式,全区逐步形成覆盖更广、稳定性更高的供水体系,有效解决了季节性缺水和工程分散管理难题。
西藏建立县级饮水安全风险监测机制,“十四五”以来累计排查并解决临时性供水问题3875处。借助中央及自治区维修养护资金3.84亿元,完成8646处工程维护,保障173.44万农牧民持续受益。通过压实“三个责任”、完善水质检测和水费收缴制度,全区已有69个县(区)推行县域统管模式,实现从“建得好”到“管得久”的跨越。
西藏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专业团队参与工程运行管理,同时强化水质保障和水费收缴规范化。当前,农牧区供水工程正逐步摆脱传统分散管理模式,向集约化、标准化方向转型,为设施长期稳定运行提供了制度支撑。
总结而言,西藏通过资金整合、工程建设、监测维护及管理创新四维发力,在“十四五”期间实现了农牧区供水保障能力的全面提升。未来,随着县域统管模式的深化和市场化机制的完善,高原地区供水行业将向着更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持久动力。
更多供水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供水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