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随着全球对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视,废钢作为一种重要的再生资源,在钢铁工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2023年,我国炼钢消耗废钢量达到2.14亿吨,综合废钢比约为21%,但仍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预计到2025年,我国废钢产生量将达到2.5亿至2.85亿吨。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废钢的高效利用和精细化分类分拣技术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2025-2030年中国废钢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前景调查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废钢利用水平近年来虽有提升,但与全球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23年,我国电炉钢比例仅为9.9%,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我国废钢分类标准不统一,大部分钢铁企业废钢分类相对粗放,场地不足和混存混放现象普遍,导致废钢有效成分利用率降低。此外,废钢中残余元素对钢材质量的影响逐渐凸显,而目前的分类分拣技术难以做到快速、精细的成分识别。
近年来,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废钢智能判级系统开始在钢铁企业中应用,显著提高了废钢分类的效率。然而,当前的技术仅能实现废钢的宏观分类,无法满足钢铁企业对废钢成分精细分类的需求。未来,废钢智能识别技术需与元素快速检测技术深度耦合,实现从粗略分类到精细分类的技术跨越。
废钢行业现状分析指出,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技术作为一种快速检测废钢成分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在废钢分类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LIBS技术能够快速分析废钢中的多种元素成分,为废钢的精细分类提供了技术支持。然而,由于废钢车间恶劣的工作环境以及废钢本身的复杂性,LIBS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待提高。
未来,我国废钢行业将更加注重智能化和精细化的分类分拣技术。通过将图像识别技术、LIBS技术以及其他快速检测手段相结合,实现废钢从宏观分类到精细分类的跨越。同时,智能化料场的建设将推动废钢分类、加工、配送及利用的全流程优化,为电炉智能化冶炼奠定基础。
我国废钢行业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正朝着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迈进。尽管目前废钢利用水平和分类分拣技术仍存在不足,但随着智能识别技术和快速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废钢的精细化分类和高效利用将成为可能。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废钢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将为我国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更多废钢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废钢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