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截至2025年6月,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突破7376万千瓦,较上年增长超130%,但行业正经历从野蛮生长到高质量发展的深度调整。政策转向、商业模式重构及竞争格局变化成为当前产业转型的核心议题,而工商业储能的市场波动尤为显著。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储能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指出,2025年2月发布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简称“136号文”),明确取消新能源项目强制配储要求,引发行业震荡。该文件虽从国家层面划定了市场化改革方向,但地方细则落地滞后导致政策执行出现断层:内蒙古、新疆已出台省级配套方案,而山东、广东等地仍在征求意见阶段。部分省份如贵州、云南仍保留配储比例要求(装机容量10%以上),反映出区域电力供需差异对储能配置的实际需求。
在强制配储政策松绑后,工商业储能收益模式面临重构。传统“峰谷套利”受电价机制调整冲击显著,而虚拟电厂与现货交易成为新突破点。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电化学储能新增装机量同比首次下降,反映投资方对收益不确定性的谨慎态度。行业正探索“内循环+外循环”模式:通过需量优化、能量时移等技术提升内部收益率;借助负荷预测与电力交易策略拓展外部收益空间。
截至2025年6月,中国储能企业数量超过20万家,但头部效应初显。政策转向加速淘汰低价竞标模式下存活的低质产能。硬件层面,电芯、PCS(储能变流器)核心技术能力成为行业门槛;软件维度,能量管理、虚拟电厂运营等服务价值凸显。据市场监测,当前主流企业已交付超30GWh系统,并储备50GWh订单,印证技术纵深与场景适配能力的重要性。
总结
2025年的中国储能产业处于政策与市场的双重转型期:136号文打破旧有依赖,倒逼商业模式创新;装机规模扩张放缓但质量提升显著;行业竞争从“价格战”转向“技术+服务”双赛道。尽管短期面临阵痛,但系统灵活性需求、电力市场化改革红利及绿色能源转型大势,仍为储能发展提供长期支撑。未来3-5年,具备全生命周期收益优化能力的企业将主导市场,推动产业向高效率、可持续方向迭代升级。
更多储能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储能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