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的背景下,中国储能行业在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的关键节点迎来结构性变革。2025年2月国家发改委取消“强制配储”政策后,具备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势的技术路线成为竞争焦点。以铁铬液流电池为核心的长时储能技术,在安全性、寿命及规模化应用中展现独特价值,推动头部企业加速抢占市场制高点。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储能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指出,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技术,铁铬液流电池凭借其安全性和可扩展性,在长时储能领域实现突破。某领先储能企业通过碳布电极与双极板开流道设计等创新,有效抑制析氢副反应,显著提升系统效率。其技术团队历经十余年攻关,成功将电解液流动功能从电极分离,并应用仿生催化剂优化液体沉积技术,推动铁铬电池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企业在产能建设上采取“一核三基地”战略,形成覆盖研发、制造及原材料的完整链条。北京总部作为核心中枢,协同广东惠阳全产业链智慧生产基地、内蒙古与河南兰考的材料及集成中心,预计2025年内完成三大基地一期工程,总产能将从当前500MW跃升至9GWh。这一布局不仅支撑其承接数十亿级订单交付能力,更通过区域联动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强化市场竞争力。
2025年取消强制配储政策后,中国储能行业正式迈入市场化深水区。头部企业凭借核心技术壁垒和规模化效应,在招投标中占据优势地位。例如某企业4月中标惠阳区50MW/300MWh独立储能电站项目,标志着其首次在大湾区实现技术落地;同期与沙特签署的首个中东区域长时储能项目,则印证了中国铁铬电池技术的国际竞争力。
数据显示,该企业2024年营收突破2亿元,2025年签约金额预计达数十亿级,并计划在2026年实现翻倍增长。资本市场对其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高度看好,Pre-A++轮融资超亿元由某头部投资机构领投,叠加地方政府基金支持,形成“产业+资本”双轮驱动格局。
总结
当前中国储能市场正经历从政策红利到技术主导的深刻转型,铁铬液流电池凭借其安全性和经济性,成为长时储能赛道的核心驱动力。头部企业的技术研发、产能扩张及全球化布局,不仅加速了能源结构转型进程,更打开了千亿级蓝海市场的想象空间。随着市场化竞争深化,具备核心技术壁垒和成本控制能力的企业将进一步巩固行业地位,推动中国在全球储能产业中占据战略制高点。
(注:文中数据均来自公开披露的项目进展及企业经营信息)
更多储能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储能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