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从黄渤海到东海,海参正在重新定义高端水产的价值坐标。2023年全国海参养殖量定格在10.69万吨,烟台以2.94万吨、占全省近30%的体量稳居第一;2024年“烟台海参”区域品牌价值已升至42.37亿元,271亿头苗种更占全国半数的“种芯”话语权。以下用一组可验证的数据,拆解海参产业链从种质、标准到品牌的完整进阶路径,为从业者绘制2025年的实战路线图。
《2025-2030年中国海参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指出,海参种业是烟台海洋经济的压舱石。年出苗量271亿头,占全国50%、全省70%,拥有国家级保护区3个、国家级原种场1个、省级原种场2个,育保苗单位近1000家,育养面积近70万亩。经过连续4代选育、5年攻关,“安源2号”在2024年通过国家审定,使烟台手握5个国家新品种,占全国已审定品种半数以上,为海参产业奠定了硬核种源优势。
海参在烟台的史志记忆可追溯至1672年,20世纪50年代年采捕量曾超100吨;1989年《烟台水产志》记录资源面积8.8万亩、鲜品资源量5252吨。如今,标准体系已迭代至2024年新版《地理标志产品 烟台海参》,加上十余项鲜活、盐渍、冻干海参团体标准同步实施,形成覆盖育苗、养殖、加工、流通的全链条规范,为海参品质提供了可量化的安全底线。
1999年“烟台海参”首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称号;2009年获地理标志保护,2018年完成国家地理标志登记认证;2020年起连续四届世界海参产业博览会永久落户烟台。2024年品牌估值42.37亿元,并跻身山东省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近百个企业品牌矩阵正从区域公用品牌中裂变,形成高溢价护城河。
海参行业现状分析指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把海参列为濒危等级,中国野生资源量30—50年间下降95%以上。烟台依托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与原种场,建立活体基因库,开展耐高温、耐低盐等功能基因筛选,目标在3—4代、约10—15年内推出适应气候极端化的抗逆新品系,为海参产业守住原种生命线。
海参养殖周期2—4年,新品种培育需跨十余年。建议加大财政撬动,设立专项基金支持“育—繁—推”一体化项目;同步建设海参产业园区,通过“企业+科研”联合体打通苗种、饲料、动保、加工、冷链全链路,目标在2025年前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把烟台建设成“国际海参产业城”。
2025年,海参行业已从产量竞赛升级为“种芯+标准+品牌”的三维竞争。烟台凭借2.94万吨产量、271亿头苗种、42.37亿元品牌估值的先发优势,正在用国家级新品种、全覆盖标准体系和全域公用品牌,为海参产业写下高质量增长的新范式。
更多海参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海参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