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航空航天、大型装备制造等领域,我国高端铝合金材料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正被打破。2025年数据显示,国内某重点企业在液态金属3D打印领域的技术突破,使大规格高性能铝合金构件国产化率提升47%,推动行业进入自主可控新阶段。本文聚焦该领域标杆企业的发展路径与技术创新成果。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3D打印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指出,传统铸造工艺存在成分偏析、晶粒粗大等缺陷,导致材料性能受限。某重点企业通过自主研发的"熔体冲击法液态金属3D打印技术",成功破解了这一行业痛点。该技术通过高压熔体流自冲击与快速叠层凝固机制,在2025年3月实现了全球首例回转体类构件的3D打印成型。相较于传统工艺,其材料致密度提升至99.8%,微观组织均匀性提高60%。
该企业自2019年起持续攻关产业化难题,在技术验证阶段即面临设备开发与稳定生产的双重挑战。2020年建成的500公斤级液态金属3D打印装备,经过三年迭代升级,于2023年成功试车3000公斤级设备。为突破量产瓶颈,企业累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省级1项及市级项目5项,并构建起包含73项国家专利(含28项在审)、15项国际PCT发明专利的知识产权体系。
当前该技术已实现在航空航天领域的规模化应用,产品涵盖大规格环形件与合金锭材。企业负责人透露,其核心设备良品率已达96%,材料性能指标超越进口同类产品。未来三年将加速技术下沉,在汽车轻量化部件制造领域布局。2024年完成的A轮融资(由知名投资机构注资)将重点用于建设年产5万吨级智能生产线。
作为国内唯一掌握液态金属3D打印全流程技术的企业,其发展路径印证了关键技术突破对产业升级的战略价值。数据显示,该企业2025年研发投入强度达18.7%,较行业平均水平高出9个百分点。通过将材料制备精度控制在±0.02mm以内,成功满足航天器承力构件的严苛要求。
来看,某重点企业的实践表明:3D打印技术突破不仅需要攻克基础理论难题,更要建立从工艺开发到规模生产的完整链条。其液态金属3D打印体系通过解决材料凝固控制这一核心矛盾,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开辟出全新赛道。随着民用市场拓展加速,预计该技术将推动我国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在全球竞争中占据制高点,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更多3D打印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3D打印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