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球L4级自动驾驶测试里程突破1.2亿公里,而中国企业的海外布局速度显著提升。据行业统计,中国自动驾驶企业2023-2024年间在海外市场新增合作项目超50个,覆盖欧洲、中东及东南亚等主要区域。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无人驾驶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近期,百度旗下萝卜快跑宣布与美国网约车平台Lyft达成战略合作,计划于2026年在德国和英国部署其第六代无人车,并逐步扩大至数千辆规模。这一合作标志着中国企业首次以技术输出形式进入欧洲核心市场。此前,萝卜快跑已在迪拜、阿布扎比等15个城市落地超千台无人驾驶车辆,成为全球规模化布局最广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之一。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自动驾驶企业的出海并非孤例。文远知行近期获得沙特阿拉伯首张自动驾驶牌照,并计划在利雅得与Uber合作开展试点运营;小马智行则与迪拜交通管理局签署协议,预计2026年实现全无人商业化运营。这些进展表明,在政策支持和技术积累的双重驱动下,中国企业在无人驾驶领域的全球竞争力正快速提升。
国内方面,上海于2024年7月发布的《模速智行行动计划》提出明确目标:到2027年实现L4级自动驾驶载客量突破600万人次,开放道路超5000公里,并要求新车中具备L2和L3功能的占比达90%以上。 同时,上海首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的发放,进一步为无人驾驶技术落地扫清了政策障碍。
海外市场同样释放积极信号。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凭借高度数字化的道路基础设施,成为中国企业优先选择的合作区域。例如,Lyft在欧美市场的用户基数与本地化经验,为百度无人驾驶服务提供了关键支撑。数据显示,2024年欧洲自动驾驶相关法规修订速度较往年提升3倍,政策环境优化显著降低了企业进入门槛。
尽管出海步伐加快,中国自动驾驶企业的盈利能力仍是关键难题。以小马智行为例,其2024年净亏损达2.75亿美元,同比扩大120%,而文远知行同期亏损亦超25亿元人民币。行业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仅3%的无人驾驶企业实现正向现金流,多数仍依赖资本投入支撑研发与运营。
不过,政策红利正在缓解部分压力。例如,沙特政府对自动驾驶牌照发放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策略,并配套补贴措施;迪拜则通过税收减免吸引技术合作方。这些举措不仅加速了落地进程,也为企业创造了边际成本优化空间。
从市场数据看,2024年全球L4级自动驾驶市场规模已达187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千亿美元。中国企业凭借技术迭代速度和场景适配能力,在这一赛道中占据先发优势。例如,萝卜快跑与Lyft的合作不仅整合了百度的算法积累,还借助后者在车队管理和用户运营中的成熟经验,为欧洲用户提供“安全+高效”的服务组合。
未来,无人驾驶的全球化竞争将围绕技术标准、政策协同和用户体验展开。中国方案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以规模化测试数据反哺技术研发,并通过灵活的合作模式快速响应不同市场的需求。随着各国政策逐步完善与基础设施升级,2026年或将成为中国企业实现海外盈利的关键转折点。
技术出海背后的产业逻辑
从政策支持到商业实践,中国无人驾驶企业正通过“技术+生态”双轮驱动,在全球市场打开新局面。尽管仍面临盈利压力和法规差异的挑战,但规模化落地与国际合作带来的经验积累,已为行业未来发展奠定重要基础。随着2026年更多项目进入运营阶段,无人驾驶有望从“技术验证期”转向“价值兑现期”,重塑未来出行产业格局。
更多无人驾驶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无人驾驶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