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当前全球新型储能产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结构性调整。截至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已达9491万千瓦/2.22亿千瓦时,较2024年底增长近三成。然而在锂电系统价格三年暴跌八成的背景下,行业面临技术迭代与市场秩序重构的双重挑战。本文通过多维度数据分析,揭示储能产业在价格内卷下的生存困境及转型路径。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储能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指出,锂电储能系统报价持续探底趋势尤为显著:2024年EPC中标均价1.175元/瓦时,同比下降16%;到2025年上半年已跌至0.9618元/瓦时,降幅达24%。储能系统价格更从2023年的1.1元/瓦时高位骤降至当前的0.48元/瓦时区间,跌幅超过腰斩水平。这种超常规的价格下跌已远超出技术降本合理范围,导致行业普遍陷入"增收不增利"困局。
头部企业财报数据印证了行业困境:某主营储能电池的上市公司2024年营收79.6亿元同比增长15%,但净利润骤降近七倍至-2.5亿元。资本退潮效应显现,截至2025年上半年已有超15个储能项目终止或延期,涉及锂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多技术路线,累计金额逾百亿规模。融资环境趋紧叠加产能过剩压力,迫使企业重新审视扩张策略。
中国储能企业虽在2024年实现海外订单突破150GWh,但2025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海外中标价格正快速趋近国内水平。某头部企业负责人透露,在欧洲等成熟市场,部分项目报价已接近成本线,技术溢价空间被严重压缩。安全标准滞后成为出海障碍,如锂电池热失控测试、系统集成规范等关键指标尚未形成国际统一认证体系。
国家新规的出台为行业注入强心剂:7月实施的《价格法修正草案》明确低价倾销认定标准,8月起执行的首部锂电池强制性国标(GB 35415-2025)划定安全红线。技术端创新路径显现分化趋势,某头部企业通过构建"储能+电力交易"模式,在内蒙古项目中实现容量租赁与调频收益叠加;另一阵营则在光储融合、氢能耦合等新场景展开布局。
【结语】站在产业转折点上,2025年的储能市场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价值深耕的蜕变。价格战引发的行业阵痛倒逼企业重构竞争力模型,政策规范与技术突破形成的双重支撑,将推动产业向安全、智能、多元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演进。未来三年,具备系统集成创新能力和场景化解决方案优势的企业,将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占据战略制高点。
(数据来源:国家能源局公开信息及行业统计数据库)
更多储能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储能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