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当前国际大豆产业链呈现显著分化态势,美豆期货在需求端利多推动下强势反弹至1030美分/蒲式耳关口,而国内豆粕现货市场受制于终端消费疲软,价格区间持续震荡。本文通过解析2025年豆粕技术特点及竞争分析核心要素,结合供需数据与价格走势,揭示全球豆粕市场的关键驱动因素。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十五五豆粕行业发展研究与产业战略规划分析预测报告》指出,美豆压榨量数据为当前豆粕市场竞争提供重要依据:美国全国油籽加工商协会(NOPA)统计显示,7月大豆压榨量达到1.95699亿蒲式耳,较预期值1.9159亿蒲式耳显著增长,并远超前月的1.85709亿蒲式耳。这一数据表明美国本土及出口市场需求旺盛,为豆粕产业链上游原料端的价格企稳奠定基础。
国内豆粕市场则呈现供需错配现象,尽管期货价格受成本支撑走高,但现货需求疲软抑制价格上涨空间。截至2025年8月15日,当月豆粕日度成交量均值仅为12.4万吨(排除单日峰值),远低于8月初的阶段性高点。这种结构性矛盾凸显国内豆粕消费端对高价原料接受能力不足的技术特点,也反映出市场竞争中采购策略趋于保守的现状。
美国农业部最新供需报告显示,2025/26年度美豆产量预估被下调4300万蒲式耳至42.92亿蒲式耳,主要源于生物燃料产业对豆油的强劲需求。数据显示,7月美豆油产量达23.48亿磅,同比环比双增,其中生物柴油产能扩张贡献显著。这一趋势不仅强化了美豆期货的中长期上涨预期(主力合约已突破1000美分/蒲式耳),更促使全球豆粕贸易格局向美国倾斜,加剧国际市场竞争。
国内豆粕市场受此影响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成本端承压推升进口大豆采购成本;另一方面终端养殖业利润收缩抑制需求释放,形成价格传导机制受阻的技术特点。这种竞争环境倒逼产业链参与者通过优化库存管理、延长合同周期等方式应对不确定性,例如8月初出现的远期订单激增现象即为典型策略调整案例。
尽管美国农业部下调产量预估短期提振价格,但市场对美豆优良率数据(截至8月中旬维持68%高位)的关注度相对有限。技术分析显示,当前68%的良好生长状态已连续3周环比走弱,若后续天气异常或病虫害加剧,可能触发供应端的突发性扰动。这类风险因素尚未被完全计入当前价格,为豆粕市场竞争增添变数。
国内方面,大豆压榨利润与豆粕库存水平构成关键监测指标。截至8月中旬,港口大豆库存处于历史中位数区间,但油厂开机率维持低位(约52%),反映出企业对高价原料的谨慎态度。这种生产策略调整进一步强化了现货市场供需双弱的竞争态势,导致价格波动幅度收窄至3100-3200元/吨区间内震荡运行。
国际市场上,美豆期货通过需求端(生物燃料)和供给端(产量下调)的双重利好实现技术性突破,形成全球定价权强化的竞争优势;而国内豆粕市场则因养殖业复苏缓慢、替代蛋白原料渗透率提升等因素面临结构性挑战。这种分化在价格传导机制上体现为:尽管成本上涨压力显著,但终端消费抑制导致豆粕溢价能力受限,供需矛盾的技术特征持续存在。
未来30天内,美豆若能维持当前需求增长势头且天气条件稳定,则可能进一步推升国际价格中枢;国内方面,在8月底前现货均价大概率维持区间震荡,主要受制于下游采购策略的保守性及替代品市场的竞争挤压。技术层面看,国内豆粕产业链需通过提升压榨效率、优化物流配置等手段增强抗风险能力,方能在国际市场波动加剧的竞争环境中稳固份额。
2025年全球豆粕市场竞争呈现“外强内弱”的技术分野,美豆依托生物燃料需求实现价格突破,而国内受制于终端消费疲软与替代品竞争压力,短期难改震荡态势。随着四季度传统消费旺季临近,市场关注焦点将逐步转向库存重建速度及天气变化对供应端的扰动效应,产业链各环节需动态调整策略以应对技术指标与市场竞争格局的持续演变。
更多豆粕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豆粕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