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2025年全球半导体产业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印度正以"本土研发+国际合作"模式加速追赶。该国计划通过构建覆盖芯片设计、制造到封装的完整生态链,在未来五年内将半导体市场规模推升至千亿美元量级,并已启动首款国产28纳米成熟制程芯片量产进程。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半导体行业竞争格局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分析报告》指出,印度政府近期批准了总额达460亿卢比的四个新半导体项目,使全国获批项目总数增至10个,总投资规模突破183亿美元。这些分布在古吉拉特邦等六个主要工业大州的产业集群,重点聚焦化合物半导体和先进封装技术领域。通过降低经济特区土地门槛至10公顷,印度正加速打造分散式制造网络,吸引塔塔集团、美光科技等跨国企业参与本土化生产。
"半导体印度"计划持续加码,87亿美元初始预算已扩展为覆盖全产业链的系统性支持。政府通过50%项目成本补贴与PLI生产激励计划联动,推动芯片制造产能扩张。在封装测试环节,印度正利用其庞大的电子产品市场需求(2030年目标市场规模1100亿美元),构建连接本土设计企业与国际代工龙头的合作通道。
首款国产芯片由印度半导体制造公司联合以色列高塔半导体开发,规划月产能5万片的28纳米生产线标志着关键性进展。然而,该国仍面临高级技术人才短缺问题——虽计划培养8.5万名工程师,但尖端制程工艺经验缺口显著。设计联动激励计划(DLI)正通过资助本土企业与英飞凌等国际伙伴合作,试图突破这一瓶颈。
印度已与美国、欧盟等建立半导体技术转移机制,在先进封装材料等领域形成联合研发体系。这种"本土创新+全球资源整合"模式,使其在吸引超威集团、应用材料公司等企业投资的同时,也在努力平衡技术自主性与国际供应链依赖的关系。
尽管2025年半导体市场规模已达450亿美元,但印度仍需解决水电供应稳定性、本土设备配套率低等基础问题。在全球主要经济体竞相加码的背景下,印度更需在化合物半导体等细分领域精准卡位,而非盲目追求制程竞赛。
当前印度半导体产业正经历从政策驱动向生态构建的关键转型期。通过重点区域产业集群建设、国际合作网络深化以及人才培养体系完善,该国已迈出本土化制造的重要一步。但要在2030年实现千亿美元目标,必须解决技术人才储备不足与基础设施短板,并在激烈国际竞争中找到差异化发展路径。随着首款国产芯片的量产节点临近,印度半导体战略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其在全球电子产业链中的地位重塑进程。
更多半导体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半导体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