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37%,中国政策密集支持AR/VR领域发展。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2024年中国虚拟现实及增强现实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800亿元,其中广东省以占全国35%的产业链企业数量位居首位。珠海通过国资战略投资与政策协同,在智能眼镜终端制造、上游材料、场景应用三大领域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智能眼镜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指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珠海正依托国有资本力量重塑产业格局。2024年成立的800亿元新质生产力基金群中,智能眼镜产业链投资占比超40%,重点支持Micro LED显示技术、光波导光学模组等核心部件研发。以Rokid落户高新区为标志事件,珠海科技集团通过"资本招商+园区承载"模式,已集聚包括华灿光电全球首条6英寸Micro LED量产线、京东方晶芯光学模组基地等关键节点企业。
数据显示,该产业生态已形成显著规模效应:
在关键材料领域,珠海通过国资并购加速技术突破。Micro LED芯片占智能眼镜显示系统成本的37%,华灿光电依托政府专项补贴建成全球首个规模化量产基地后,与京东方晶芯科技形成"芯片-模组-整机"垂直整合链条。这种协同模式使产品迭代周期缩短40%,单位制造成本下降28%。
政策支持方面,《珠海市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23-2027)》明确将智能眼镜列为重点突破方向:
珠海通过"基金+园区+场景"三维驱动模式,构建智能眼镜产业创新体系。智谷圆芯产业园等专业载体提供厂房租金减免、设备补贴等优惠政策,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数据显示,2024年该市新增智能眼镜领域高新技术企业53家,带动相关就业人数增长18%。
在资本配置上呈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特征:
随着大模型技术渗透率提升,智能眼镜正从单一硬件转向"端侧推理+场景定制"解决方案。珠海通过智谱AI等头部企业引入,在文旅导览、工业巡检等领域形成20余个标准化应用场景模板。但需关注核心光学器件国产化率不足(当前仅61%)、消费级市场渗透瓶颈(国内AR眼镜人均保有量约0.3台)等问题。
来看,珠海通过国资战略投资构建的智能眼镜产业生态,已实现从基础材料到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覆盖,在政策支持与资本赋能下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随着Micro LED量产技术成熟及场景应用深化,预计2025年该市智能眼镜及相关产业规模将突破300亿元,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创新高地的重要支撑。这种"产业链垂直整合+应用场景开放"的培育模式,为我国新兴产业区域集群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范式。
更多智能眼镜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智能眼镜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