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上半年全产业链营收破万亿,国产化率提升重塑全球格局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机器人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前景调查研究报告》指出,截至2025年6月底,人形机器人行业正式迈入规模化应用阶段。在技术突破、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多重推动下,A股110家机器人企业上半年合计实现营收1.23万亿元,同比增长17.78%,净利润达988.29亿元,同比大增45.14%。其中零部件领域表现尤为突出,供应链龙头企业的市占率与利润率持续攀升。政策端,《"十四五"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的落地进一步加速了核心部件国产化进程,而头部企业通过技术迭代与产能扩张,已率先在国际市场占据先机。
近年来,国家层面密集出台支持智能机器人发展的专项政策。2024年《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行动方案》明确提出"突破人形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通过税收优惠、研发补贴等方式推动产业链升级。地方层面,深圳、上海等城市设立专项基金重点扶持精密减速器、AI芯片等领域。在政策与资本的双重加持下,行业进入"量产-盈利"正循环:
作为产业发展的"毛细血管",核心零部件企业正通过技术创新打开市场空间。数据显示,上半年执行器、传感器等细分领域营收增速达行业均值2倍以上,部分龙头产品性能已比肩国际标杆:
1. 驱动系统:某无框力矩电机厂商通过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将功率密度提升至20N·m/kg,成本较进口品牌低45%;
2. 传动部件:行星滚柱丝杠头部企业推出最小模数0.05mm产品,精度达±1μm,成功进入全球TOP3机器人整机厂商供应链;
3. 感知模块:某视觉传感器企业通过与AI平台深度耦合,实现10ms级延迟的实时环境建模,订单量同比增长超200%。
人形机器人的技术架构决定了其对高精度零部件的高度依赖。根据产业研究测算,单台设备价值构成中:
随着量产进程推进,2025年仅减速器市场规模就将突破470亿元,复合增长率达68%。资本市场对产业链投资价值的认可度显著提高,机器人ETF规模年内增长129%,成为捕捉行业红利的首选工具。
在政策护航、技术攻坚与市场需求共振下,人形机器人产业已形成"上游国产替代加速-中游整机快速迭代-下游场景持续扩容"的良性生态。当精密减速器成本降至外资产品的60%,当视觉系统识别精度达到毫米级,中国机器人企业正在重塑全球产业版图。对于投资者而言,在把握核心零部件确定性增长的同时,借助行业ETF布局全产业链,既是分享技术红利的有效路径,也是见证智能制造业变革的重要契机。
更多机器人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机器人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