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五部门发布《建材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明确提出到2026年绿色建材营收将突破3000亿元。这一目标的设定,标志着中国建材产业正加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其中水泥作为传统支柱产业,在产能优化、技术创新和低碳升级中扮演核心角色。本文通过政策解读与市场动态分析,解析当前水泥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水泥行业竞争格局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分析报告》指出,根据《方案》,2025—2026年建材行业需实现“恢复向好”目标,其中对水泥行业的约束性要求尤为突出。文件明确指出:严禁新增水泥、玻璃产能,并强制淘汰落后产能。这一举措旨在解决区域新增过剩与超产问题,推动行业供给端结构性调整。例如,企业通过错峰生产、控制产量等手段修复供需平衡,已助力水泥价格逐步回升至合理区间。
值得注意的是,《方案》首次将“六零”示范工厂(零外购电、零化石能源等)纳入绿色制造体系,要求水泥企业在节能降碳中树立标杆。政策的刚性约束倒逼企业加速技术升级,例如头部水泥集团已试点智能化生产线与低碳工艺改造。
在需求端,《方案》强调拓展水泥及关联产业的应用场景:
与此同时,供给端通过产能置换与智能化改造提升效率。例如,2025年4月某行业龙头联合科技企业开发的水泥建材大模型已在质量管控、能耗优化等领域实现突破,单厂年度节电超15%。此类技术应用不仅降低生产成本,更强化了头部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优势。
《方案》提出“人工智能+建材”行动路线,要求水泥等高能耗产业优先构建行业大模型。通过整合全产业链数据资源,企业可实现从原料配比到碳排放监测的全流程智能化管控。例如,某大型集团依托大数据与物联网技术,将生产线故障响应时间缩短至5分钟内,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达10万吨。
此外,全国碳交易市场的深化将重构水泥企业的成本结构。随着碳价信号传导机制完善,低碳产能企业有望获得更高市场溢价,而高能耗、低效产线则面临退出压力。
政策不仅限制新增产能,更引导行业向资源富集区和清洁能源优势地区集聚。例如,西北部省份依托光伏风电配套,推动水泥生产实现“零化石能源”;沿海城市则通过港口物流网络优化建材出海通道。这种空间重构将降低运输成本并提升区域竞争力。
2025年是中国水泥行业转型的关键节点,《方案》的发布标志着政策工具从单纯限产转向系统性升级:通过“控产能-促创新-拓市场”三管齐下,行业正迈向绿色化、智能化与高端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预计到2026年,在3000亿元绿色建材目标的牵引下,水泥产业将实现营收与利润双增长,并在碳中和背景下形成全球竞争力的新格局。(数据截止:2025年9月)
更多水泥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水泥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