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行业资讯 >> 泉州茶业发展纪实

泉州茶业发展纪实

2007-01-01 09:29:00 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 T| T
分享到:

在如今的泉州,茶叶的魅力已经远远不止于“牵众生之口”,它更是以“一叶之轻”舞起了种茶、制茶、卖茶、茶旅游、茶包装、茶机械、茶用具、茶食品等数以十亿元计的产业一条龙,为一方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为一方百姓的幸福安康绽放新绿之叶。从传承千年文化的“茶叶”到助推古城经济发展的“茶业”,泉州人已经从这巨大的一字跨越中尝到了甜头。

  千年茶文化融入泉州

  “宁可百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泉州民间的这句俗语道出了经历千余年种茶、饮茶的历史后,茶叶早已融入泉州人的生活。据史料记载,茶叶系由唐朝开闽王王审知的部队从中原带入泉州,生根发芽,逐渐形成了泉州特色并流传下来。到了宋元时期,泉州的种茶、制茶、饮茶工艺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当时泉州最为有名的清源茶曾盛极一时,与德化瓷一起,随商船从刺桐港出海远销,“Tay”(意为茶叶,闽南方言)的转音也由此成为欧洲各国对茶的称呼;而从明代开始,泉州府所产的乌龙茶就已经进呈到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跟前,成为享誉最高的贡茶之一;清朝时,安溪茶农发明了茶树短穗扦插育苗技术,培育出现今风靡世界的名茶铁观音,极大地推动和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茶叶的发展,泉州与茶的深厚渊源由此可见一斑。

  既在茶乡,泉州人对茶的喜爱更是情有独钟。初到泉州的外地客人往往会惊讶,需要放慢生活节奏的饮茶文化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中仍随处可见,经济发展的快与饮食节奏的慢在这里达成了奇妙、和谐的统一。

  在泉州,每当客人来临,好客的主人必拿出“茶米”,精心泡出一小壶清茶,口称“泡tay,泡tay”,一定要泡上两杯才开始进入正题,俗称“喝上两杯再说”。而“寒夜客来茶当酒。”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在泉州人的心目中,茶已经远远比酒更能表情达意,是彼此深厚友谊的见证。

  千年的结缘,骨子里充满拼搏、创新精神的泉州人不断推进茶叶发展、丰富茶文化,而茶叶本身和谐、深刻、持久的品质也深深地融入到泉州人生活的点滴之中,两者相依相融而成的茶文化成为古城泉州不可磨灭的印记。

  现代茶产业助推经济腾飞

  在茶叶和泉州千年水乳交融的过程中,平铺直叙、润物无声曾是长期的主调,要真正实现由“茶叶”到“茶业”的惊人一跃,以前所未有的姿态为一方百姓和经济造福却是近20多年来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安溪铁观音功不可没。

  作为泉州所有茶叶品种中的翘楚,安溪铁观音的声名早已远播海内外,而作为泉州茶产业发展的领头羊,安溪铁观音更是不能不提。业内人士甚至断言,到目前为止,泉州茶产业的发展史其实绝大部分说的就是安溪铁观音产业化的进程。

  从安溪县保存的档案记录来看,发展茶产业正式提上议事日程是在改革开放特别是“九五”以后。当时,从全县茶叶的生产实际和内外销售市场的变化出发,安溪适时提出并实施茶业发展“三步走”、“优质、精品、名牌”等发展战略,通过落实稳面积提单产、建基地搞改造、抓质量创名牌、建市场拓销量增效益等措施,全面加快茶业产业化进程,以铁观音为主的安溪茶叶也逐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辉煌。

  最显著也是最基础的是茶叶生产条件的变化。为促进茶叶数量和质量的全面提升,安溪对茶叶基地实行全方位的“改造、淘汰、集中”,经过10余年的努力,安溪的茶园面积已经由1995年的11.6万亩发展到现在的40万亩,并逐步向高海拔、无污染的地区集中。其中12万亩连片优质铁观音基地、6万亩茶叶绿色食品基地、10万亩无公害茶园和1万亩有机茶园更是给“安溪出产优质铁观音”做了底气十足的注解。

  质量是前提,品牌则是实现最大附加值、促进产业永续发展的动力。茶叶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时,富有远见的安溪人就瞄准了品牌发展道路。

  从担茶叫卖创业到目前在全国各地拥有28家茶叶专营店,安溪西坪茶商魏月德在20多年的从业生涯中见证了安溪茶叶品牌发展的历程。“那时安溪茶商已经把茶叶销售到厦门、漳州、广东等地,销路不错,但问题是质量和口感都很好的铁观音,价格却一直上不去。”魏月德说,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安溪茶没有什么名气。

  为了提高安溪茶的名气和卖茶效益,从1993年开始,安溪就有计划地在本地、周边城市及全国各大主要城市开展“茶王赛”、“安溪铁观音神州行”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拓展安溪茶叶市场空间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安溪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安溪铁观音整体品牌的提升和各茶商注册商标创品牌的努力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先是“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注册和使用极大推动了市场拓展和品位提升,接着是2005年底,“安溪铁观音”证明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正式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全国证明商标中第一个涉茶驰名商标,为安溪铁观音今后的健康发展又添了一枚“砝码”。与此同时,茶商茶企创立发展名牌也获得了重大突破,全县涌现出“凤山牌”、“八马牌”等一批上规模、上档次、质量过硬的企业品牌,并有近百项产品获省优、部优产品称号。

  悄然变化的还有茶叶经营模式。在经历了市场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双重锤炼之后,安溪茶逐渐告别了千百年来茶农自种自制自销的传统作坊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公司+农户+基地”的分工合作模式,像“八马”、“魏氏”、“茗山”这样的茶叶龙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伴随而来的还有规划整齐的工业园区、无菌操作的加工车间、现代化的生产机器、整洁亮丽的连锁经营茶店和高素质的茶店茶企职业经理人,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安溪茶叶产销量迅速做大。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安溪县规模以上茶叶企业由去年7家增加到19家,19家茶企完成的行业产值高达1.47亿元,增长普遍达100%,其中八马茶业公司产值更是增长了4倍之多。受这些茶企发展的推动,今年安溪茶叶产量预计将创下5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

  一个个规模相当、专业化程度高的茶叶交易市场在安溪城区和各茶叶主产乡镇的建立是又一个亮点。在这些专业化市场中,开业6年的中国茶都是当之无愧的明星,其每年交易量增幅均达40%,2006年达到了11.2亿元,剑指“全国最大的茶叶商品集散地”。如今,走产业化道路的安溪铁观音已经成为安溪最重要的主导产业和民生产业,给一方百姓和经济腾飞带来了福音。截至2006年底,安溪涉茶行业总产值50亿元,在其带动下,县区乃至整个泉州地面上包装印刷、机械制造、交通运输、餐饮旅馆、房地产业、茶文化旅游等行业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可喜局面。但最重要的则是茶产业给安溪农民和农村带来的深刻变化:2006年,安溪县107万人口中涉茶人口达到80万,农民人均纯收入5781元,其中茶叶收入3100元,占53.6%,因茶致富的安溪县成功脱掉了贫困帽,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的行列。

  一茶繁荣引来满园春

  玫瑰一枝秀,岂是满园春?自古就有包容开放、拼搏创新特质的泉州人更是深谙此中蕴意。众所周知,铁观音属于乌龙茶,但鲜有人知道,泉州盛产的乌龙茶并不仅仅是“铁观音”,除此以外还有黄旦、毛蟹、本山、色种、佛手、水仙等众多品种。如今,在安溪铁观音成功发展的示范效应下,以安溪黄金桂、永春佛手为主要代表的其他茶叶品种也开始纷纷效仿,迈上了产业化道路,上演出“一茶繁荣引来百茶满园齐春”的振奋一幕。

  以永春佛手为例,近几年来,永春县日益明确了佛手茶的发展方向,立志把永春佛手打造成“安溪铁观音”第二。2006年11月,永春佛手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该县随即组织起草的永春佛手国家标准草案,于今年6月1日通过了国家专家组的审定;今年年初,永春县又出台了包括加强茶园建设、品质建设和品牌建设在内的三项具体意见,并指出要以明年的奥运会为契机,争取成为奥运会的指定专用茶叶,走的也是和当年安溪铁观音相似的抓基地、增产量、提质量、搞茶事活动、树品牌及鼓励龙头企业的发展道路。

  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永春佛手茶栽培面积已达到4.2万多亩,分布22个乡镇,年产量3500多吨,产值1.08亿元,成为全国佛手茶栽培面积、年产量、出口最多的县,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随之增大。业内人士预言,永春佛手将成为中国名茶中的新成员。

  泉州茶和外来茶彼此交融、和谐共处、共依共存则是“满园春”的另一处体现。大的如闽台茶业的交流合作,200年前,包括泉州在内的福建地区向台湾输出了品种及加工技术,如今,随着台商来泉开办茶企业,台湾的茶业生产技术、加工机械以及包装、市场营销等进入泉州,促进了我市茶业发展;而包括安溪铁观音在内的泉州茶在制作技术和营销方面的进步与成功也给台湾茶业带来不少启迪;小的如普洱茶和铁观音的交流合作,泉州包容、开放、追求和谐的气魄使得作为竞争对手的普洱茶不仅顺利在安溪铁观音的故乡安营扎寨,彼此信息互换和营销经验整合也越来越明显。

  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茶叶起源于中国,茶文化也扎根于中国。21世纪是茶叶的世纪,“世界茶叶看中国,中国茶叶看福建,福建茶叶看泉州”,泉州人有理由相信,泉州茶业的前景更为美好。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茶业热门资讯

    Content not fonud



    Content not found

    内容未找到,麻烦您再找找

茶业热门推荐

Content not fonud



Content not found

内容未找到,麻烦您再找找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