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行业资讯 >> 中国的出版业有危机吗?

中国的出版业有危机吗?

2008-01-01 13:44:00 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 T| T
分享到:

     3月18日,早报刊发了一篇《日本出版社危机:每月倒闭一家》的文章,据文中介绍,最近有着40多年历史的日本中坚出版社草思社破产倒闭,引发人们对日本出版业危机的思考。

  实际上,日本出版业的危机早在七八年前就已初现端倪。2001年,日本推出了《出版大崩溃》一书,相对应的现实是,从1997年到2003年,日本出版业连续7年负增长,其中2003年的下降幅度是7年中最多的。此书在2004年被译成中文在国内出版,据说,中国的很多出版人读过此书后都直冒冷汗。

  那么,中国出版业的危机是否存在呢?我国第一届出版政府奖刚刚颁布不久,谈出版业的危机似乎有些缥缈。不过笔者在出版界工作数年,虽然对于如此宏观的问题并无深入思考,但也可以谈点个人感受。

  与读者的感受不同,在业内人士看来,2008年,中国出版业的最大危机并不是出在图书的选题、质量、销售等环节,而是纸张价格的飞速上涨。近几个月来,纸张价格上涨达16%~20%,远远超过CPI指数,而且这轮上涨似乎还没有尽头。现在出版社即使提着巨额现金直接到造纸厂,也很难买到纸张。纸张价格上涨的直接后果是,全国绝大多数出版社都将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书价也飞速上涨。

  单纯按照出书品种来比较,我国已经是出版大国,2007年一年我国的出书品种已达23万种,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但很多人都知道的是,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教材教辅。据统计,在2007年销售的图书中,有20%是文化教育类。在文教类2007年畅销图书榜中,前十名中有四种是以“高考”、“试题”、“精粹”为书名关键词的纯教辅。在应试教育依然占据统治地位的今天,出版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只能以教辅为核心。不知道这究竟算教育的危机,还是出版业的危机?

  读者当然不会像出版界的人那样从繁琐的数据分析来看图书,在很多读者眼中,图书的热点当然是那些畅销书,《于丹<论语>心得》、《品三国》、《狼图腾》、《哈利•波特》、《炒股就这几招》等热门书才是市场的弄潮儿。但是,对于出版社来说也有“一将功成万骨枯”现象,在这些畅销书的背后,有相当数量的图书虽然冲着畅销的目标,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造成的是大量的积压。借用央视的广告语: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但是未必坛坛都卖得出去。更何况,有不少就是劣质酒勾兑的。由于不少出版社跟风出版,一方面这些李鬼们弄坏了读者的胃口,另一方面大量粗制滥造的图书充斥市场,积压严重,也影响了出版社的正常经营。

  其实,畅销书并不是出版社的救命稻草,出版社真正的兴盛在于畅销书之外那些扎扎实实的优秀读物。中华书局最近几年由于百家讲坛系列图书的成功而引人瞩目,但是它在古籍整理和学术类图书的深厚积淀,才是其品牌的真正价值。很多读者不知道的是,前些年中华书局曾陷入危机,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偏离其品牌方向,大规模向教辅、旅游等图书进军造成的。如今,不少出版社的选题方向相当模糊,基本采取跟风追逐热点或大规模炮制包销书等方式,品牌价值和选题的自主策划、创意能力都严重削弱。

  风雨其实早就起了,民营书商、图书工作室等体制外机构的兴起,对原有出版社的冲击力度一年比一年大。由于体制外机构在选题开发、制作、营销上的灵活和高效,其经济实力和开拓能力已具有相当规模,而个别出版社因为选题自主开发能力的削弱,已快成为体制外机构的加工厂,而不再是“内容提供商”———出版社的目标。

  中国出版业面临的种种危机,当然不会仅仅是以上这些,不过,就像“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纸价的上涨也许正是触发危机的一个源头。当然,从某种角度看,这些危机也未必只有负面影响,由于生存的压力,很多出版社都大规模地压缩选题,将那些不必出的图书坚决砍掉,对于一年出版23万种图书的出版业来说,也许是一次洗牌和机会。

  在笔者看来,出版业真正的危机其实就在出版人自身,一位出版社编辑曾在网上这样写道:“我们脚踩在水深火热的亚当•斯密世界,脸上却要摆出优雅高贵的微笑。”出版人对自身价值和定位的困惑,才是最大的危机。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出版业热门推荐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