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行业资讯 >> 药企新药研发投入逐渐增加 渐成创新主体

药企新药研发投入逐渐增加 渐成创新主体

2008-01-01 09:01:00 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 T| T
分享到:

   在科技创新的时代大潮中,我国的医药企业积极探索,勇于迎战,取得了喜人的成绩。谈到发展,医药企业的领头人就会不约而同地提到新药的开发,因为创新研发是医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近两年来,国内一些医药企业在新药方面的投入逐渐增加。

    据江苏正大天晴的陶惠启总裁介绍,早在2005年,该公司的研发投入就达到了销售收入的8%,目前,还在不断加大投入比例,向10%靠拢。同样属于研发型企业的上海复星医药每年科研投入超过8000万元人民币,并且还在逐年增加,研发费用的总投入已接近销售额的7%。

    研发投入的逐年增长当然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但是,科研投入如何合理配置,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对于我国大多数医药企业来说,这是个需要探索的难题,尚处于一个“摸石头过河”的过程。庄辉院士就曾经以一个专家和长者的角色善意地提醒过正大天晴:增加投入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明晰的投入思路,要让投入能够有效地转化为研发的能力和实力。

    2007年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的核心技术全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中取得专利、技术标准的项目比重有了显著的增加。对专利战略,正大天晴主管知识产权事务的副总裁顾莉萍深有体会。她认为,自主知识产权代表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一句空话。她告诉记者一个数字,截至2008年1月1日,正大天晴共申请专利92项,其中发明专利76项;授权专利38项,其中发明专利22项。

    5年前,陶惠启在研究国外制药企业的过程中,发现:凡是效益好、有发展后劲的企业,专利药的比重占到了75%以上。截止到2007年11月份,正大天晴的这个数字达到了39.7%,虽然距离国外的数字尚有一定差距,但是在国内制药企业中,“还没有听说过谁能达到这个比例。”陶惠启告诉我们。

    包括顾莉萍在内的众多医药企业研发人员呼吁,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国家对科研在政策和资金倾斜上应有一个全方位考虑。同时,国家对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市场导向上应给予一些优惠政策,例如,在药品审批和进入医保目录的时候,要把知识产权的因素考虑进去。

    有关研发人员对此的评价是:“如果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谁还会大量的时间和财力研制新药?”

    国家知识产权局高级审查员冯铻战认为,目前,我国对药品专利的保护力度不够,而且对专利保护的查处也很轻,这对专利药品保护非常不利。

    在调查中,记者还发现,近几年,医药企业在加强自身科技能力建设、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和技术创新投入的同时,更加注重整合大学、科研院所的智力资源和人才优势,更加注重产学研的结合。

    正大天晴与包括中科院下属院所、上海医工院、中国药科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进行了多年有成效的合作。“十五”以来,公司先后取得30个新药证书及生产批件,其中一类药3个,二类新药7个包括一类新药天晴甘美(异甘草酸镁)、二类新药速乐(噻托溴铵)以及一类新药“名正”(阿德福韦酯);并取得了40个临床批件,其中一二三类新药15个。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医药研究领域,国家科研机构一直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这种创新体系自然有其优势,但劣势也非常明显:投入不足,投入的持续性不强、成果应用性差、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能力较弱等。但在医药这样一个应用性极强的行业,企业最应该成为研发工作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将投入、研发、应用整合成为一个适应市场需求、较大限度地避免物力、财力、人力浪费的整体。事实上,在许多发达国家,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已经成为药品生产企业获得最大利润的最根本原因。也正因为如此,企业热衷于对那些“重磅炸弹”式药品研发的投入,甚至乐意于在基础医学研究领域砸入大笔银子,以医学进步推动药学进步,保证企业在某一学术领域的领先地位。令人欣喜的是,这种情况在逐年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药企已经成为创新的主体。我们期待这一进程更快些,尽快能有大批类似于正大天晴这样的企业出现。

更多新药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新药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