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行业资讯 >> 温州制鞋业的发展前景分析

温州制鞋业的发展前景分析

2011-01-01 14:10:00 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 T| T
分享到:

    温州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就坦言,“十一五”期间,该市产业升级未取得实质性突破,科技支撑能力薄弱和人才短缺更加凸显,民营经济先发优势不断弱化。

    “中国五金洁具之都”“中国汽摩配之都”“中国电器之都”“中国鞋都”“中国皮都”……到2009年末,温州共有36个国家级生产基地,是“温州模式”的核心所在。然而随着各地制造业的崛起、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温州模式”是否还能维持其优势?事实上,已经有人在担心,温州的制造业有陷入“空心化”的危险。

    “愿意搞实业的人越来越少。”不止一次听到很多温州商人如此说起。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就表示,这是“空心化”的一种前兆。“传统制造业企业家对实业的信心不足,实体不稳,这是很值得担心的。”周德文表示。

    《温州日报》曾撰文指出,过去十年,温州的投资率一直徘徊在35%左右,远远低于浙江省的47%和全国的67%。2010年上半年,人们印象中“不差钱”的温州,投资增速全省并列倒数第二,总量仅是杭州的25.7%、绍兴的49%。

    与此同时,周德文曾估计,温州民间闲置资本已经达到8000亿元左右。

    “温州模式”将走向何方?

    制鞋业投资萎缩

    制鞋业在温州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行业。温州鞋业的产业链相对完善,配套产品涉及鞋材、鞋底、鞋线、鞋机、包装、印刷等制造所需的所有领域,年产值在700亿元左右的规模,占年度GDP的1/4到1/3之间,无疑是本地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不过温州市政府的一份关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文件中就指出,近年来原材料成本、出口成本、土地成本都有较大程度上升,导致行业竞争加剧,利润空间缩小,导致许多制鞋企业选择退出或者外迁。

    发展高峰时期,温州曾有超过6000家的制鞋厂,目前的数量已降至2000余家。而温州市经贸委此前对31个工业强镇和开发区的15521家中小企业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停工、半停工和倒闭的企业占调查总数的8.1%,其中三分之一都是鞋企。换言之,有近420家鞋企停工、半停工或倒闭。

    而温州本地实力较强的一些鞋企则都选择了外出建厂,奥康、康奈、百丽、东艺等有实力鞋企都已经在川、渝、皖甚至国外建造工业园区、生产基地。

    “要么转型,走中高端路线;要么转移,把厂子迁到成本较低的地区。”温州鞋革行业协会秘书长谢榕芳曾表示。

    奥康集团董事长王振滔认为,虽然温州制鞋企业数量大降,但很多单个企业的规模上升。企业生产线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也是产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现象。

    尽管如此,统计数据显示,温州制鞋业的投资规模近年已出现大幅下降。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前三季度,温州市鞋革行业共完成投资总额6.25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5.8%,行业投资意愿并没有跟着生产复苏而回升,反而呈现“一升一降”的不同走势,行业投资额仅占全市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1.4%,大大低于产值比重。

    人才短板阻碍产业升级

    种种迹象表明,传统的温州制造业即将碰到天花板。如果不升级转型,温州的制造业就会衰弱。但又该如何转型?

    “我们也想转型升级,把产品价格卖得更高,但是对新市场没有经验,没有懂的人才,甚至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可以投进去,怎么可能说转就转?”一位在温州做箱包制造的商人告诉本报记者。这位箱包商人曾经也尝试过做自主品牌来提高产品附加值,但并未成功。

    温州市政府一份关于产业转型升级建议的文件中就指出,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原材料制约、土地空间严重不足、人才缺乏等问题都是制约温州企业转型升级的瓶颈。

    “缺少高端制造业与新兴战略产业,仍然是温州的发展短板。”即使是认为“空心化”说法太过严重的温州市市长赵一德也曾如此坦言。

    比如温州的泵阀产业,新产品率不到10%,还远低于全省装备制造业18%的平均水平。相当多的企业选择迁出温州,在外投资规模远远超过本地企业规模。

    制造业大量外迁显然已不可阻挡,但温州方面希望这些企业把总部留在当地。
 
    王振滔的想法也是把设计等功能放在温州。

    但发展总部经济,最关键的因素是人才。温州市委组织部人才办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温州人才总量为84.33万人,每万人拥有的人才数为1044人,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82.08%;温州90%的民企,每万名劳动者中研发人员仅40.7名,科技人才总量明显不足。温州当地媒体就感叹,“温州的人才队伍与经济总量很不相称,人才拥有量与宁波、绍兴、嘉兴远不能相比。”

    人才不足,一是因为本地高等教育不够发达,二是由于留不住人。为了增加吸引力,温州也推行了人才住房、子女就学、户籍迁移等激励措施。目前该市有人才培育和开发的“八大载体”。

    除了引进人才,温州还实施在外温商“回归工程”,推动海内外温州人企业的引进,资本、技术、人才、资源、项目回流,“鼓励在外温州籍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为温州新一轮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离开制造业追求暴富

    实际上,这种企业数量大幅度减少的现象不仅发生在制鞋业。温州烟具行业协会会长、日丰打火机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发静透露,曾占据全国产量90%以上的温州金属打火机,鼎盛时有1000多家企业,如今只剩下100家左右。而另一个温州具有明显优势的产业,紧固件制造,近几年也已消失了上千家企业。

    资料显示,温州工商部门曾经公布,仅2010年一年,温州市就有2000多家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其中半数为制造业及关联企业。

    “实业不好做,利润太薄,所以大家都觉得还不如搞投机。”一位做检测机制造的温州商人告诉本报记者。

    的确,虽然温州传统制造业曾经创下过许多销量奇迹,但企业大多靠低成本优势和薄利多销,许多行业的利润仅在3%到5%之间。再加上近年外贸形势的不确定性,以及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影响,许多温州制造企业的老板们都感叹“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在制造业景气度不高的同时,楼市、股市却成为不少人“一夜暴富”的竞技场。

    实际上,目前在温州,具有一定实力的制造业企业几乎都涉足房地产,制造业企业“混搭”房地产企业已成为新的“温州模式”。

    一组数据能够很好地证实这个现象:2009年浙江省百强民营企业排行榜中,有60余家其他行业的民企涉足房地产开发领域,制造业销售额度仅占总量的60%,同比下降24%。而当年全省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增长25.6%,民间投资只增长13.7%,其中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制造业投资仅增长7.4%。

    河海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奇洪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提出,浙江资本追求暴利,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在产业创新中的投入,当地经济发展动力出现衰竭迹象。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