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行业资讯 >> 分析服装业进军国际市场方法有哪些

分析服装业进军国际市场方法有哪些

2011-01-01 16:05:00 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 T| T
分享到:

  进入2011年,服装业进入服装强国道路上的最后一个十年,为实现2020年服装强国的目标,仅坐稳国内市场还不够,还要在国际市场上有所作为。目前,我国服装业仅处于“走出去”的初级阶段,想要像KFC、苹果等公司一样,将技术、品牌乃至企业文化输入世界各地,我国的服装企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服装业是中国市场化最早、国际竞争力最强、发展最为蓬勃、最受关注的行业之一。然而,我国的服装业有数量,缺效益;有规模,缺品牌;有技术,缺创新。远达不到服装强国的标准。

  那么,我国服装业国际化之路要怎么走?

     生产转移——南下

  金融危机后,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加之劳动力成本提高、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等原因,纺织服装行业加快了向低成本地区转移的速度。

  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启动,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低廉的东盟越来越多地吸引着国内纺织服装企业的眼光。

  越南纺织服装协会主席黎国恩说:“如今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已在提高,相比之下,来我们这儿开工厂,中国的品牌服装在我们这里生产后运回中国内地销售,其中节省下来的人工生产成本足以消化相应的运输支出。”

      除了低廉的成本,规避贸易壁垒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新加坡纺织与服装商会会长潘耀泉表示,“中国的服装企业在东盟设厂,一方面可以直接在当地销售产品;另一方面,由于东盟已与日本、韩国、印度以及欧美一些国家签订自贸区协定,中国企业可以以东盟为中转站,规避欧美国家贸易壁垒,从而销往更广阔的市场。”

  如今,已有众多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涌入东盟建立生产基地。据相关资料显示,仅在印尼加拉璜地区已有大约60名中国企业家置地200公顷建设纺织品与成衣业厂房,除此之外,中国纺织服装企业还在印尼多个地区寻找投资建厂地点。

  然而,尽管南下东盟有着种种利好,但中国企业仍面临着当地市场不规范、部分东盟国家政局不稳等潜在风险。

  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中方常务副秘书长许宁宁表示,菲律宾、印尼等东盟国家普遍缺乏资金,当地企业很难在银行获得贷款或者贷款的成本很高,汇率不稳定,造成进出口成本难以预测,经营进出口业务难以盈利,对此中国企业在投资合作时要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玉主说,一些国家对外经贸采取的政策很难预测,像泰国、缅甸、柬埔寨等国都多少存在违约、政治暴力、汇兑限制等情况。

  对此,有专家表示,当前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对企业开拓东盟市场进行规范和引导,同时加大对“走出去”企业的扶持力度,同时,企业自身也要注意规避潜在风险。

  业内人士表示,海外建厂短期内不会成为中国服企走出去的主流,东盟各国的政治、经济不稳,加之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中国服企海外建厂需要更多的谨慎和耐心。

  集群投资——新看点

  进入2011年,“西行”和“南下”者总体而言依旧是边走边看的状态,我国服装业依然处于“走出去”的初级阶段。如何在“十二五”规划的五年里超越“走出去”的初级阶段,成为纺织服装行业所有从业人士必须思考的问题。

  对此,浙江广博集团董事长王利平建议,可效仿中国与新加坡合作兴办的“苏州工业园”模式,由政府及有关部门出面牵头,在劳动力、资源、电力等具有相对优势的一些欠发达国家,与当地政府合作建立“工业园区”,通过规划、管理和维权等方面的规模效应,提高工作效率。

  事实上,温州企业已经开始了类似探索。

  华格——哥斯达黎加中国产品工贸园区是中国内地在哥斯达黎加建立的首个工贸园区。温州华格创业投资公司创始合伙人陈乐盛表示,当地市场与温州产品十分适配,“我们通过向中小企业提供投融资平台,可帮助更多温企走出国门。”据了解,园区同时为入园企业提供专项投资资金和担保服务。

  截止2010年4月,经政府部门批准“走出去”的温州企业和机构已达575家,遍布全球67个国家和地区。除100多个中国商城,温州民企已在境外建立了5个国家级和省级经贸合作区。

  温州市市长赵一德说,过去,温州人“走出去”以境外办市场、境外设机构为主,现在发展为境外投资办厂、境外资源开发、境外收购兼并、境外上市融资、境外牵头组建经贸合作区等形式,呈现出投资地域全球化、投资领域多元化和投资方式多样化的趋势。

  业内人士认为,产业集群大多产业链完整、配套能力强,政府给予的扶持力度大,能在了解境外投资政策、风险评估、环境考察等企业力所不能及的方面给予协助。因此,以集群形式出击,建立境外纺织工业园区或集群化生产基地,实现优势互补,获得竞争优势,很有可能会成为行业2011年的大看点。

  资本输出——西行

  2008年初,雅戈尔宣布完成了对美国著名大型服装企业Kellwood(简称KWD)公司旗下男装核心业务部门——新马服装集团的并购,这是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首次海外并购。

  通过这次并购,雅戈尔完善了自身的产业链和在全球市场的布局。雅戈尔的同行们意识到,如今的纺织服装行业已不仅仅是产品和渠道的竞争,而是整个产业链整合能力的竞争。

  2008年金融危机暴发之后,海外服装企业价值缩水,中国一些有实力的纺织服装企业发起了“海外抄底”浪潮。进入2009年,先是盛传国内有两家民营企业愿斥巨资收购“皮尔·卡丹”,着实让业界唏嘘不已。时隔不久,山东两家纺织企业先后悄然收购了几个欧洲服装品牌,更是让业界惊叹不止。

  在此之后,更多的企业蠢蠢欲动。当七匹狼、九牧王、安踏、柒牌、特步等闽派企业表达要海外并购时,温州服企已组团赴意大利考察投资市场和潜在收购品牌,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像逛街般打量着海外品牌,仿佛收购就是一切。

  有专家指出,虽然“借船出海”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和风险,对整个行业“走出去”都具有借鉴意义,然而此举的风险还是应该得到警惕。

  虎门服装行业协会会长谭志强表示,近几年去海外收购品牌的例子中,成功的少失败的多,被收购的国外资产几乎都是不良资产,中国企业又不了解对方,因此很难改善其经营状况。

  2009年,安踏从百丽手中收购意大利高端运动品牌FILA后,总裁丁世忠坦言:“在收获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他表示,企业进行国际并购,要量力而行,避免消化不良。“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一支熟悉外国市场、拥有国际品牌运作管理经验,又熟悉本企业文化的管理团队,同时也要注意防范品牌收购陷阱。”

  业内人士指出,并购不会成为中国服企走出去的主要方式,中国还没有强大到可以大规模输出资本的程度,未来一段时间内,服企对欧美的资本输出将继续处于探索期。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服装业热门推荐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