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行业资讯 >> 浅谈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发展

浅谈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发展

2012-01-02 11:38:17 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 T| T
分享到:

  无论是中国移动总裁李跃在最近举办的中移动开发者大会上点评腾讯,还是该公司引进诺基亚的WP8手机,到计划推出自有品牌的终端,均显示出 中移动意图向移动互联网大幅跨越的决心。

  但显然,中移动进军移动互联网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而且从目前来看,移动互联网已经不是中移动面临的主要威胁。

  按照李跃的说法,中移动要改变许多传统的做法,简称为八个字:创业布局、创新发展。他在开发者大会上透露,中移动旗下互联网公司正在筹 建。“只有通过专业化的公司运作,才能真正融入互联网团队的机制,才能获取更多的移动互联网资源,才能使中国移动的业务平台、客户规模 、信息资源、网络覆盖、销售渠道等现有优势得以延续”。

  实际上,原有话音业务受到的挑战非常大,话音收入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随着固话业务的负增长,移动业务发展也受限。在三大运营商中,中 国移动对手机语音收入的依赖性最高。根据中国移动公布的数据,其2011年移动用户MOU(平均每户每月通话分钟数)达525分钟,同比略有下降 ;语音业务收入达3642亿元,占运营收入的比例为69%。中移动也的确需要“创业布局”。

  和其他互联网公司在移动互联网领域迟迟不见收益的局面不同,中国移动在移动互联网的现金转化率显然更高。对终端厂商的强势做派,让中移 动的应用商店MM商城可以初装于任何合作终端产品中,而与合作伙伴的收入分成模式,中移动早已暗熟于心。

  对于推出自有品牌手机,中移动将是首次尝试。这也引起外界对其多元化模式会否成功的疑问,李跃对此回应称:“历史上有做多元化成功的案 例,也有做专业化成功的案例。那么中国移动做多元化好还是专业化好,我们认为最适合的是围绕着我们自身能力,做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

  “中国移动进军终端是毫无门槛的,这会更方便中国移动植入或尝试自己的移动互联想法。”赛迪顾问分析师刘元说。

  李跃用沃尔玛的例子形容他心目中未来中国移动自主终端的行业地位,“沃尔玛在卖别人产品的同时,沃尔玛的自有产品也占了25%左右的销售资 源,所以中国移动肯定要做中国移动自己品牌的终端和配件,但是不会和终端厂商竞争,我们会用我们的品牌做一些能够增值的事情。”这显然 是一个聪明的态度,毕竟运营商的强项不是终端产品,其品牌也无法在短时间内企及众多知名厂商。

  由于中移动3G、4G的模式都是国内自主的TD技术,而大多数成熟厂商的手机制式则是国际通用的WCDMA或CDMA2000,苹果成功的原因就是来自于“ 中国手机市场每年的需求是3.5亿部。”李跃说,如果中国移动推出自主品牌的手机,显然可以消化一些市场需求。

  “重要的是,自主品牌有助于中移动摆脱传统的产品操作模式,无障碍地盘活中移动各个基地的产品。”通信产业观察者吴澍说。巧合的是,这 也正与李跃所描述的移动互联网战略完全对接。

  媒体评论称,中移动必须提前考虑到,自主终端与其他终端产品的资源分配的公平度,以防止恶化和终端厂商的关系。

  不过从目前的种种情况来看,移动互联网并非中移动面临的主要威胁,其他还包括虚拟运营以及民营资本的进入。此外,在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国家有关部门即将组建第四大运营商——国家网络公司。

  中国联通:业务受4G裹挟 股价被低估

  上月,在中国联通积极准备引进苹果iPhone 5时,其股价持续走低。据媒体报道,最近券商的报告都在喊“联通A股创下5年来新低”。其股价已从5.46元跌到11月16日的3.29元,创下2007 年以来的新低。在成交单上出现不少近万手的单子,全天成交1.5%。市场人士称,中国联通股价创出5年来新低,正在挑战6年前的低点。

  虽然在3G业务的推动下,中国联通的增长明显快于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但是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的利润仍然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本来在3G业务上扭转了对移动的不利局面,但目前来看,联通的每股收益永远是几分钱的水平,盈利水平不但不能超预期反而低于预期,股价想好怎么可能。”上海一位个人投资者说。以2012年中报为例,据上市公司中报,中国联通净利润为11.55亿元,而中国移动的净利润则为622.02亿元。中国移动相当于中国联通的近54倍。

  不过一些投资人认为,联通的股价正在被严重低估。“毫无疑问,3G已经处于业绩释放期。如果测算其前期设备投入成本和后期用户增长带来的业绩提升,那么联通目前已经过了盈利拐点,接下来业绩还将稳步提升”,有分析这样说。

  还有业内人士认为,联通股价主要受国家可能颁发4G牌照的影响。在工信部明确TD-LTE频谱规划后,有消息称中国移动可能将最早获发4G牌照,这将对中国联通目前的3G优势受到严重挑战。尽管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都不希望4G时代过早到来,但似乎已挡不住这个潮流。

  自2009年来,中国联通一直处于利润下滑当中,但从2011年年报开始,公司每股收益(稀释)开始增长。公司在2012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同比增长依次为591.93%、31.96%和29.97%。

  相比之下,中国移动在此前三个季度的净利润增长则为2.4%、1.5%和1.4%。中国电信今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同比增长则为-6.5%、-8.24%、-8.04%。

  据Wind统计,截至11月22日,共有22家机构对中国联通2012年度业绩作出预测,平均预测净利润为23.67亿元,平均预测摊薄每股收益为 0.1116元(最高0.14元,最低0.0873元)。照此预测,2012年度净利润相比上年大幅增长,增幅为67.57%。

  中国电信:基地公司化成趋势

  随着天翼阅读挂牌成立公司,中国电信旗下八大基地已有三个宣布独立,而运营商基地公司化的道路也在中电信的探索中一步步清晰。分析人士指出,中电信八大基地公司化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基地公司化是方向和趋势,中移动未来肯定也会走这样一条道路,只是现在落在了中电信后面。

  随着技术和行业的变化,运营商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原来的下游客户互联网公司,已经转变为运营商的直接竞争者。

  美国《财富》杂志最新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上榜的20家电信运营商中,有13家企业过去一年的财务数据不容乐观:或收入下滑、或利润下滑、甚至陷入亏损。移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自营业务直面严寒。过去的 闭模式被打破后,等待各国运营商的无不是沦为管道化的困境。

  华创证券TMT分析师马军指出,未来运营商管道化的趋势已经很明显,在这种趋势下,运营商一方面要“修”好管道,一方面要做好流量经营,此外,要提升其长期可持续竞争力,还一定要进行业务创新,提供一些更新的业务。

  而创新一定要有土壤。这就要从从机制上、利益分配上改变。基地公司化的好处,一是会以市场化的公司模式来运作,在运作过程中,允许外面资金入股,对整个业务研发和推广的进度都有推动;二是会形成一个更好的模式,甚至不排除领导和员工持股这种将个人利益和公司利益捆绑在一起的模式。

  据中国电信创新业务事业部吴灵熙介绍,天翼阅读公司化之后将以上市为目标,引入外部资本。目前,中国电信八大产品基地正在逐步走向公司化运营。在天翼阅读之前,天翼视讯基地、游戏基地已经先后成立了独立运营的公司。

  马军称,中电信八大基地公司化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中电信是老牌国企,在这种体制下,业务创新和市场推广,包括员工积极性会受到一些因素的约束。基地公司化会让包括研发人员在内的团队有动力去做得更好。其次,如果基地公司化能够成功,那么中国电信集团在业务经营和开发上也能探索出新的商业模式。”

  尽管基地模式是中国移动的首创,但中国电信却先实现了基地公司化。

  中国电信的基地模式开始于2009年,全国各地陆续成立了八大产品基地,以打造自主经营的移动互联网核心产品:天翼阅读基地(浙江)、协同通信基地(浙江)、物联网基地(江苏)等等。

  虽然汇聚了海量资源、带来了规模优势,但八大基地发展态势参差不齐。有些基地创新意识不足,业务进展缓慢,用内部人员的话来说是“纯属烧钱”。

  于是,从今年3月份起,中电信开始对旗下八大基地逐步剥离,使其脱离襁褓推向市场化运作,期望以自身的生存实力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中搏击并生存下来,甚至实现上市。

  在天翼阅读之前,天翼视讯和天翼游戏也已经独立,其中天翼视讯已经完成了对外部资金的引入。

  按照中国电信的规划,公司化的基地将被推进上市,而那些进入不了行业前三的基地,将被淘汰。王晓初曾在电信总部开会时开玩笑指出,“八大基地中,如果能有四个活下来,他就很高兴了”。

  马军指出,基地公司化是方向和趋势,中移动未来肯定也会走这样一条道路,只是现在落在了中电信的后面,他相信,中移动业务创新、业务开发方面也非常想这样做,只不过这其中还有一些利益关系。

更多电信运营商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电信运营商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