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行业资讯 >> 公务车释放积极信号 本土品牌虎视政府采购

公务车释放积极信号 本土品牌虎视政府采购

2014-01-01 16:50:33 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 T| T
分享到:

  据中国报告大厅了解:2月10日,吉利赞助“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一次高官会官方用车”的交车仪式在宁波举行,这也是自主品牌首次敲开如此高规格的高官会议的大门。显然,吉利汽车想以此举进入政府采购的视线。

  “吉利的大客户部从来没有这么被重视过。”吉利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除了调兵遣将将吉利销售公司熟悉业务的精兵强将派遣到大客户部,加强大客户部销售团队能力外,孙晓东还亲自对大客户进行业务的指导和加强定期汇报。

  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吉利在公务采购领域的增长率高达30%。吉利汽车副总裁销售公司总经理孙晓东对大客户部下达的任务是,2014年销量继续以超过30%的速度上升。2015年开始,随着吉利全新产品的上市,吉利要在公务车采购市场实现新的里程碑。

  公务车释放积极信号

  现阶段,吉利正处于“一个吉利”的转型过程中,吉利希望政府采购对吉利品牌再造将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自主品牌进入公务车采购领域,重的并不是量而是质。更确切地说,自主品牌是希望通过公务车市场的地位,来确立自己的品牌和市场地位。”吉利公关总监杨学良告诉记者。

  不过,吉利进入公务用车市场的时机似乎并不被看好。去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其中对公务用车改革采取的是:“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实行社会化提供。”

  虽然此举的出发点是为了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从源头上狠刹奢侈浪费之风。但随着一般公务用车的取消,也使此前自主品牌期望的“官员使用自主品牌汽车”蒙上了一层阴影。

  “一般公务车由个人采购,政府补贴给个人,他们会买自主品牌车吗?”某自主品牌企业高层也向记者发出了这样的质疑。近年来,中央政府的公务车采购政策就一直强调要推动自主品牌车型采购力度,以帮助自主品牌车企的快速发展。

  2011年11月,《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规定了一般公务用车发动机排量不能超过1.8L、价格不能超过18万元(即通常所说的“双18”规定)。2012年2月出台的《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征求意见稿)》中,412款车型全部为自主品牌。自主品牌企业也纷纷应势而动,针对公车市场积极推出车型,包括奇瑞、吉利、上汽等纷纷成立了大客户部,来推动自主品牌汽车进入政府采购视线。并期望公车采购对提升自主品牌形象产生积极示范作用。

  然而,真正的利好还没有出现,“取消一般公务用车”的规定就再次将自主品牌车企的“公务车之路”推向了未知的彼岸。

  去年《条例》发布以后,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仅保留必要的执法执勤、机要通信、应急和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及按规定配备的其他车辆,规定普通公务出行实行社会化提供,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这使自主品牌企业普遍担心,在没有强制约束下,公务员选择购买自主品牌的可能性更小。

  阅读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13-2020年中国汽车销售行业市场调研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本土品牌虎视政府采购

  “影响肯定是有的,但关键还是要自己做好。”吉利某高层向记者表示。公务车采购本身比较特殊,一般都会有地方保护主义存在。在对吉利相对有利的市场,要努力让消费者特别是公务用车消费者,找不到拒绝你的理由;而在其他市场,则要通过品质和品牌的提升,来想办法使公务用车消费者主动购买。

  这个道理与自主品牌逆势开发北上广是一样的。由于长期遗留的问题和对自主品牌的偏见,可以说目前的一些政策,对自主品牌不仅没有起到保护作用,反而伤害到自主品牌的发展。如北京、上海和广州,这些大城市都是自主品牌梦寐以求进入的地方,不过由于限牌政策原因,当地消费者选择自主品牌的越来越少。

  不过,在自主品牌企业看来,无论政策是鼓励还是限制,环境很难改变,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奇瑞销售公司总经理黄华琼也告诉记者,奇瑞也在借助产品力的提升,进入到公务车采购和限购地区的大城市,而随着艾瑞泽7和瑞虎5等新一代产品的上市,销量也在上升中。

  此外,由于军队规定用自主品牌,这对于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而言,也是一个福音,对于高官车和军队用车的突破,将是自主品牌进入政府采购的重点。

更多公务车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公务车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