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行业资讯 >> 垃圾处理设施能力不足问题愈发凸显 “垃圾围城”城市发展之痛

垃圾处理设施能力不足问题愈发凸显 “垃圾围城”城市发展之痛

2014-01-01 11:10:56 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 T| T
分享到: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垃圾围城”愈发成为城市发展之痛。

  垃圾处理形势究竟怎样?应该怎么看待垃圾焚烧?垃圾分类难在哪里?“垃圾围城”能否得到缓解?围绕这些热点话题,记者专访了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有关负责人。

  垃圾处理设施能力不足问题愈发凸显

  问:怎么看“垃圾围城”现象?

  答:在我们看来,“垃圾围城”是一个形容词,形容当前垃圾处理工作面临严峻形势。2012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达到1.71亿吨,比 2011年增长700万吨,增长速度有增无减,总量很大。超负荷运转也大大缩短了垃圾处理场的寿命,设施能力不足问题愈发凸显。针对这种情况,2011 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了垃圾处理问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提出了运用综合手段,全面解决垃圾处理问题。这一意见是垃圾处理的一个纲领性文件,目标任务已经明确,下一步依靠各级政府认真落实。

  参看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垃圾发电行业竞争格局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垃圾处理能力的增长超过产生量的增长

  问:“垃圾围城”现象能否得到缓解?能否给出一个时间表?

  答:目前,我国垃圾处理水平有所提高。2012年我们受住房建设部委托,承接了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等级评定活动,累计有490座填埋场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约占全国填埋场总数的84%。

  尽管垃圾增长速度很快,但是目前垃圾处理能力的增长已经超过了产生量的增长,据我们所知,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这是第一次以国务院名义出台的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总投资达到2636亿元,新建处理能力39万吨/日。2013年,全国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44.6万吨每日,比2011年提高了9%,无害化处理率84.8%,比2011年提高近5个百分点。按照这个增长速度,“十二五”末设市城市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的目标可以实现,处理设施能力不足问题是能够明显缓解的。

  当然,这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政府要持续加大投入,完善相关标准,制定健全规范,加大设施建设力度,加强监管;企业要高标准运行,把握企业利润与公共利益的平衡;其他社会组织和公众要积极参与,出谋划策和监督,大家都朝着一个解决问题的方向努力。

  焚烧技术是解决垃圾问题的理性选择

  问:目前,一些城市大量建设垃圾焚烧厂,而一些群众反对在周边建设,究竟应该怎样看焚烧这种处理方式?

  答: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填埋比例偏高,焚烧比例较低。填埋为主,意味着要不断占用土地资源。一些城市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和特大城市已没有土地可供填埋,采用焚烧技术是当前解决垃圾问题的理性选择。

  焚烧处理方式已经在国外发展了100多年,技术成熟。我国从1988年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垃圾焚烧处理技术,经过20多年的消化和科技攻关,已经基本掌握国外主流的焚烧技术,主要装备实现了国产化。从目前已经建设运行的设施来看,去年检查的54座炉排炉型焚烧厂全部通过了无害化评定,其中评定为 A级以上的占93%,是可以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在“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要占全国处理总能力的35%以上,东部地区要达到 48%以上。今后,焚烧处理将在我国垃圾处理系统中占重要地位。

  垃圾焚烧产生的二噁英可知、可防、可控

  问:垃圾焚烧产生的二噁英如何处理?

  答:二噁英是可知、可防、可控的,它的主要来源不是生活垃圾焚烧,在焚烧炉内充分燃烧是减少生成的根本,同时可以通过布袋过滤、活性炭吸附等技术措施,有效减少二噁英的排放。而规范的焚烧设施建设运行,实际上是大大削减了二噁英排放。目前我们已经有了较健全的建设、运行、维护、评价标准,国内外的排放标准都是安全的。我们不可能最终消灭二噁英,但我们可以在综合考虑环境、经济、人体健康风险等多种因素的情况下采取措施,减少二噁英的排放。

  垃圾分类开始起步

  问:尽管一些城市推行垃圾分类,但是实际执行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从全国来看,垃圾分类进行得如何?

  答:垃圾减量分类工作已经开始起步。各方普遍认识到垃圾分类是全社会的工作,要从每个家庭、社区和单位做起,减量分类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国民素质和勤俭节约的消费理念紧密相关,现阶段应着重考虑设施建设和源头减量。

  垃圾分类推进五大难点

  问:您刚才提到垃圾分类工作开始起步,推进这项工作主要难在哪?

  答:一是对垃圾分类的认识还不一致,大家普遍有了认识,但路径、技术路线还不是非常清晰,我们的“拾荒大军”和废品回收体系已经把垃圾总量的20%至30%回收了。

  二是分类意识变成自觉行动还需要时间。由于垃圾分类的行为对于个人来说是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专门分类反而会多花时间和精力,多数人都会把垃圾分类的行为无限期延迟,理由有很多,诸如不理解垃圾如何分类、没有时间、垃圾后端不配套而缺乏信心等。

  三是缺乏垃圾分类的协作机制。在推进垃圾分类过程中,相关单位和部门之间的配合度不够,垃圾分类工作单靠一个部门完成难度很大。

  四是缺乏相应的经济政策配套支持,资金缺乏保障,很多城市实行垃圾源头分类后,后续的分类收运车辆、处理处置设施配套较困难,导致垃圾分类后又集中运输和处理处置,使居民的分类收集热情大大受挫。

  五是缺乏约束机制。由于垃圾分类还未形成固有的社会行为规范,对公众垃圾不分类的行为,除了监督和规劝,找不到其他更有效和有力的措施。 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就垃圾处理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提出要开展垃圾分类示范城市,相信垃圾分类工作将会有大的进展。

更多垃圾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垃圾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