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行业资讯 >> 鞋企转型升级难度不断加大 制造业及外贸形势不容乐观

鞋企转型升级难度不断加大 制造业及外贸形势不容乐观

2015-01-01 14:06:07 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 T| T
分享到:

  作为最早一批从台湾地区转移到珠三角的制鞋商,广州台商协会荣誉会长、创信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振昌至今依然选择坚守广州阵营。他的鞋厂现有4000多人,在运动鞋代工厂中算是发展稳定。不过,吴振昌在近日接受记者专访时坦言,十八般武艺差不多用尽,对未来如何转型升级开始显得有些迷茫。

鞋企转型升级难度不断加大 制造业及外贸形势不容乐观

  用工成本攀升

  “例如,生产一双运动鞋,进口10元原材料,一般需要交1元关税,而印度尼西亚进口原材料免关税,而且用工成本也比大陆低。一双鞋在两地仅加工费相差两元,因此,采购商逐渐将部分订单往东南亚转移。全球鞋产品市场需求并没有减少,但从以前高速增长变为微增长,竞争明显加剧。自金融危机之后,大陆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几年间由1000多元上涨到3000~4000元,企业支付员工的社保费用也水涨船高,不断蚕食利润。企业势必要转型升级。”吴振昌说。宝鼎的副总经理王仁国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谈到,从2008年开始至今,东莞鞋业形势一直在走下坡路。2014年,工人工资又上涨了200元,平均工资达到3200元,随着人工、社保要求提高,一个厂一年增开支两三百万元。

  目前,按广州最新调整后的社保来计算,企业承担部分的养老险、工伤险、失业险、医疗险、重大医疗险以及生育险分别为14%、1%、1.2%、8%、0.26%以及0.85%,总计为25.31%。广州最低工资标准虽为1550元,但依广州投保规定最低投保缴费标准,公司支付是从694.74元起跳。在广州按2745元的工资计算,加上5%住房公积金,相当公司为员工社保以及公积金需支付832元费用。吴振昌告诉本报记者,这相当于在台湾的公司为一个收入大约人民币6000元薪资的员工所支付的社保等费用,台湾企业替员工及家属交的社保占11.77%,此外公司需要拿出最少2%作为公司退休准备金,但社保总体加起来占比还是比大陆低很多。珠三角熟练工人月薪一般在3000~4000元,企业要掏759~1012元为员工支付社保,加上公积金,比柬埔寨的工人甚至越南工人的薪水还高。“现在广州用工成本已逼近台湾地区。不过,台湾制鞋业基本已转移走,一旦产业转移,要回迁难度极大,台商纷纷将鞋厂迁移到东南亚。目前,珠三角用工成本大约是600~650美元,印度尼西亚大约300美元,而越南只有250美元左右,柬埔寨则更便宜,大约100美元。”吴振昌说。

  近年来,由于成本上涨过快,不仅是中小企业,连一些大型外销企业和内销品牌鞋企都逃脱不了利润下滑的命运。记者查阅全球最大运动鞋制造商台湾宝成集团财报发现,其重要子公司裕元工业因工资成本持续上扬,以及对于制鞋业务所进行的产能迁移及调整等方面影响,2013年净利率仅为4.5%,下滑到鞋业约定俗成的5%这条正常临界线以下,比2012年的5.8%有所减少。2014年,裕元工业自结合并营收为80.14亿美元,较2013年的75.82亿美元增长5.7%。不过,由于与员工在“五险一金”上产生纠纷导致去年4月发生大规模停工,裕元工业去年第二季度决定就其中国厂区员工之社保及住房公积金作增额提拨及调整,以致2014年前三季合并营业费用较去年同期增加,合并营业净利因而较上年前三季减少12.22亿元新台币,为53.60亿元新台币。

  吴振昌谈到,用工成本上涨导致利润的下滑,势必会倒逼鞋企转移升级。上世纪90年代大量涌入大陆的台资鞋业,普遍面临设备更新换代,这需要大量投资,涉及到未来五年、十年的发展,企业往往会考虑到找一个更有成本优势的新地方来完成转型升级,通过往东南亚或内地转移来保持订单稳定增长。况且不少台商都已上年纪,他们的儿辈往往不太愿意从事投资高、回报率低的制鞋业,这是近几年珠三角不少台资鞋企缩小规模或关闭的原因之一。

  转型升级难度加大

  在吴振昌看来,鞋企留在原地转型升级的难度不断加大:“面对劳动力短缺,我们不断引进设备提升自动化程度,但新设备进口需要交10%的关税,17%增值税,而在东南亚投资进口设备可享受免关税。所以建议相关部门对留在大陆转型升级的企业或可考虑减免此税。此外,社保政策尤其是历史留下的问题也给我们带来不少困扰。”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反映,当年社保推动初期,外来员工由于种种原因普遍不愿意参保,但随着社保政策不断调整,现在越来越多工人强烈要求补交社保,依据2013年9月人社部令20号文,2013年11月1日之后补缴方式是五险全补加滞纳金,但有些工人已工作超过15年,换算约需三倍滞纳金加上补交社保本身费用,对企业是一笔不少的负担。

  据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制鞋业市场投资战略规划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沿海地区的鞋企赚钱越来越难。由于工资快速攀升,工厂往其他地区转移而关闭原有工厂所需支付的费用将会随时间延长付出更大的代价。这是这两年鞋厂纷纷压缩规模或关闭工厂的又一原因。“假如工厂里有1000位工龄超过10年的工人,在2008年关闭的工厂,给这些员工人均赔偿金需要1万元左右(十个月补偿金月薪约1000元),总体费用大约需要1000万元,而如今关厂的,按现在月薪3000元折算,同样人数则需要4800万元(补偿金16个月,每月3000元),假如两年后关闭,就需7200万元(18个月补偿金,每月4000元)。”上述业内人士说。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俭接受记者采访时用“无可奈何花落去”来形容加工贸易,他认为加工贸易历史任务已完成,现在已不合时宜,鞋业唯有由低端转向中高端,延伸产业链以及附加值才能适应时代变化。

  不过,鞋企转型升级谈何容易。一家东莞鞋企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这些年一直在摸索从代工到自主品牌的转型,从设计到进入多家高档商场,无奈出口订单缩减加剧,而打造自主品牌前期需要投入巨大,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被迫去年关闭经营了20多年的工厂。

  以内销为主的温州民营鞋业奥康国际2014年业绩也不容太乐观,2014年1~9月,该公司营业收入为20.97亿元,同比微增0.55%,但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86亿元,下降27.98%。因此,该企业开始跨入金融产业谋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近年来,吴振昌频频往东南亚等地考察,曾考虑过转移的他目前还是更倾向留在大陆转型升级。一方面,他在广州番禺的工厂是自己一早买地盖起来的,地价持续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对冲掉日益上涨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他的儿子已到其鞋厂中来协助经营。这几年来,吴振昌不断通过提升自动化生产提高效率、提升设计及精选款式减少种类等方式来消化快速上涨的用工成本。不过,周边不少工厂关闭或转移,他担心鞋业整个生产配套环境受到影响,以及鞋业大规模转移后造成员工失业加剧。他建议,相关政府部门针对社保历史遗留的问题而制定更合理的补买政策,以及能将鞋类产品出口退税由15%上调至17%,为企业腾挪一定的利润空间来转型升级。此外,教育附加与城市建设附加的税费应该考虑终止,终究在其他国家以这种名目的税收相当少见。

  2015年来,中国制造业以及外贸形势皆不容乐观。2015年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8%,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时隔28个月再次跌破荣枯分界线,显示制造业已进入衰退。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2.09万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0.8%。其中,出口1.23万亿元,下降3.2%。在“寒冬”中如何突围,这对鞋企来说依然是一道难题。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鞋企热门推荐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