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行业资讯 >> 粮食行业现怪象:边进口边积压 价格倒挂竞争力低

粮食行业现怪象:边进口边积压 价格倒挂竞争力低

2015-01-01 15:50:33 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 T| T
分享到:

  粮食,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须品,人们赖以生存的食品。但近两年,我国粮食领域出现了一种怪现象:粮食年产量稳定维持在6亿吨以上并逐年增加,但进口量增速迅猛,同时粮食库存量也不断增长。这种粮食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是以往少见的新情况。那么,发生“三量齐增”的原因在哪里?又该如何解决呢?

粮食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日前召开的“2015中国农村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粮食正呈现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怪现象并日趋严峻,若任由其发展,对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都将产生不利影响。

  怪现象:边进口边积压

  为什么说“三量齐增”是个怪现象?一定时期内国家粮食状况主要取决于粮食生产能力、库存水平和进口能力。通常来说,在需求基本一定的情况下,一国粮食产量既然不断增长,进口量就不该保持高位;如果进口量不断增长,那么库存就不可能出现积压,毕竟高库存下无需增加进口。

  事实恰恰并不寻常。近两年,我国粮食年产量稳定维持在6亿吨以上并逐年增加,但进口量增速迅猛,去年全年粮食进口首次突破1亿吨。同时粮食库存量不断增长,尤其玉米等品种积压严重,库存压力凸显,仓容紧张,进口量却在持续增加,出现了“边进口、边积压”的新问题。

  陈锡文认为,生产和消费的结构不对称,即农产品供求的结构性矛盾,是进口激增的重要因素。去年进口粮食突破1亿吨,但其中七成以上是大豆,全年进口大豆7140万吨,同比增长12.7%。而国产大豆产量只有1200多万吨,表明我国大豆生产满足不了国内需求。

  “三量齐增”现象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情况。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其必然性,有些国内短缺品种确需进口,除大豆外,进口部分高端优质大米、优质强筋弱筋小麦、饲料用玉米满足了国内多样化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余缺调剂性质。主要原因还是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农业竞争力不强。

  陈锡文说,大宗农产品的国内外价格差,显示出我国大宗农产品竞争力明显减弱。数据显示,今年6月份,泰国进口大米完税价是每斤1.37元,国内晚籼米批发价格比其高51.8%。国产优质小麦批发价是每斤1.55元,比国际市场高56.6%;国产玉米价格每斤1.24元,比进口玉米价格高65.3%。在如此价差之下,粮食加工、贸易企业进口粮食有利可图,自然动力高涨。

  伴随“边进口、边积压”的是“洋货入市、国货入库”问题,这在玉米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资料,美国出口玉米价格在2012年11月曾达到每吨324美元,而到了2014年9月则下降到164美元,下降近50%。而我国玉米价格在托市政策作用下相对稳定。为保护农民利益,国内农民收获的玉米被以高于市场价的临储价收到国有粮库,国家为此支付了巨大的价格差和仓储成本,而进口的低价玉米成为原料进入流通加工领域。

  库存高企与2004年起我国实施的粮食托市收购政策直接相关,也与我国长期以来较高的粮食储备率相关。国际上把17%至18%的储备率作为粮食库存消费比的安全警戒线,对照此,目前我国已属超额储备。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认为,不是储备的粮食越多越好,要将储备量降低到合理区间,鉴于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迟缓,国大人多,粮食安全储备率可以高些,但最好不要超过当年社会消费量的30%。

  新问题:价格倒挂竞争力低

  那么,为什么我国农产品价格高于国外同类产品?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认为,国内农产品之所以没有竞争力,重要原因是劳动力价格高。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能升能降,是因为其机械化程度较高,劳动力成本占比较小。他举例说,“广西甘蔗的收割成本已经占到糖料价格的三分之一,新疆棉花仅采摘成本就占棉花价格的约40%。以上都是该农产品的优势产区,都存在人工费用太高的问题”。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实际工资近年来以年均8%左右的速度增长。

  “2005年以前,中国农业还是很有竞争力的,因为除了劳动力成本低之外,耕地租赁成本也比较低。”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说,从2008至2013年,东北和华北的耕地租金分别提高了51%和70%。物化成本变化是全球性的,但劳动力和土地成本变化则是国家内的,会显著影响一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是价格倒挂的又一原因。目前,我国主要农作物单产接近甚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则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显得“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我国水稻和小麦单产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玉米单产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世界平均值的47%。近年来,恰恰是在棉花等劳动生产率低的品种上,我国进口量大增。

  多年来,尽管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但农业一直未走出成本上涨、效益下降的困境。目前,我国农产品进口平均关税水平只有15.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属农业开放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随着我国与新西兰、澳大利亚等自贸区的建设推进,农业开放程度还会提高。今后,我国不仅面临来自农业资源丰富、农业现代化水平高的发达国家的竞争,也面临来自劳动力优势明显的发展中国家的竞争。

  我国对进口粮食实行配额管理,小麦为963.6万吨、玉米720万吨、大米532万吨。配额内进口关税只有1%,配额外则为65%。目前谷物进口仍在关税配额之内,但我国对于征收配额外关税后的进口是完全放开的。如果突破关税配额、在征收65%的高关税后,国内外农产品价格依然倒挂,那么就会带来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农业产业凋零等后果。据专家测算,按目前生产成本和价格趋势,再过5至7年,三大谷物以配额外关税税率进口将成为现实。

  寻对策:扩规模提素质

  “如果没有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农业的资源要素就会流失。”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表示,“我们过去支持保护农业的目标是为了增产,现在要把转方式作为目标,相应的支持政策要围绕怎样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更注重质量和效益。”农业是我国的战略性产业,不管财力多紧张,都要确保农业投入有增不减;要完善农业的支持方式,提高其精准性、指向性、引导性,综合运用财政、金融、产业政策来支持我国农业应对国际竞争。

  专家认为,当务之急是综合运用配额管理、贸易救济、进口产品用途管制、检验检疫、“绿箱”补贴等手段,防止价格倒挂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扩大,守住农民收入、口粮生产能力、重要农产品供给三条底线。而从长远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是潜在生产能力的提升。这就要在继续坚持以往强调的“坚守耕地红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科技创新”等基础上,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粮食产业化。今后利益调节重点要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粮食主产区倾斜。

  当前,我国要培育新型主体,健全服务体系,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农业上出现的很多问题都与经营规模小而散有关,这就要求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用现代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全国还有2.4亿多小农户,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发展基础各有不同,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必须因地制宜。专家建议,要积极引导土地流转,引导和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主体发展壮大;要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扩大服务规模来弥补土地经营规模的不足。

  产粮大县多数是财政小县,国家应加大扶持力度。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完善产粮大县利益补偿机制,目标是使粮食主产区种粮不吃亏,让重农抓粮的地方有动力。今后要加大对粮食主产省、主产县的财政奖补力度,减轻主产区的财政负担,补偿主产区调出的商品粮,强化主产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主产区与主销区的利益联结机制。相关行业信息请查阅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粮食行业市场供需前景预测深度研究报告》。

更多粮食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粮食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