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建筑垃圾是指建设、施工单位或个人队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进行建设、铺设或拆除、修缮过程中所产生得渣土、弃土、弃料、余泥及其他废弃物。
据了解,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以500-600吨/万平方米的标准推算,到2020年,我国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新产生的建筑垃圾将是一个令人震撼的数字。然而,绝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经任何处理,便被施工单位运往郊外或乡村,露天堆放或填埋,耗用大量的征用土地费、垃圾清运费等建设经费,同时,清运和堆放过程中的遗撒和粉尘、灰砂飞扬等问题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建筑垃圾已成为城市环境治理的“顽疾”。
伴随着隆隆的机器轰鸣,堆积如小山的混凝土、砖石块等建筑垃圾,被大口“吞”进破碎机“嘴”里,等“吐”出时,大块的建筑垃圾已被“嚼碎”。再经二次破碎和筛分,这些建筑垃圾就摇身一变,成为不同规格的骨料,大的直径三四厘米左右,小的直径0.5厘米左右,还有的成为常见的细砂。这是日前记者在南五环附近西红门镇看到的一幕。
“大颗粒骨料可以当修路底料,也能用于河道修复,小颗粒可用来铺设微景观地形。”现场一位负责人说。据了解,西红门这两年正在升级改造,经测算将产生500多万立方米(1立方米约折合为1.5吨)的建筑垃圾。如此大体量的建筑垃圾何去何从成为难题,“正规消纳场的容量根本不够用,要是继续外运填埋,很可能会出现偷倒的现象。”镇里相关负责人坦言。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现在外运建筑垃圾每车成本500元,每车装载17立方米,平均每立方米外运成本约29元。为减少垃圾外运填埋,镇里引入一套建筑垃圾处理设备,按每立方米30元的补贴标准,对建筑垃圾就地破碎、资源化利用。外运填埋与处理利用成本基本持平,还实现了建筑垃圾变废为宝,产生一定的环保效益。据了解,从去年7月以来,西红门镇共处理建筑垃圾36万立方米,产生成品料17万立方米。
然而遗憾的是,像西红门这样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的,并不是普遍现象。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研究中心刘思慧介绍说,目前北京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比例不足5%,企业不足10家,实际处理量不过200万吨。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府参事、垃圾对策专家王维平也表示,目前全国包括北京市对建筑垃圾几乎还都是填埋。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曾提出建成5个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首钢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是为数不多建成并投产的项目之一。据介绍,该项目每年可处理约160万吨建筑垃圾,但企业如今却面临 “吃不饱”的尴尬。
据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预计处理建筑垃圾约25万吨,开工率较低。开工不足的直接原因是原料不足。他介绍说,按规定建筑垃圾产生方要给建筑垃圾处置方每吨30元钱处置费,但收费一直没能有效落地。“想要建筑垃圾,钱的事儿就别提。你要是收处置费,人家就不上你这儿来。”这位负责人也很无奈,如果没有处置费,就意味着企业在经营中处于亏损状态。
刘思慧也认为,目前建筑垃圾简单填埋成本低,建筑垃圾产生方为节约垃圾处理费选择填埋,这就导致企业无米下锅,即便建成建筑垃圾处理设施,也无法维持生产。
王维平则从技术方面作出另一番解释。他认为,国内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企业的设备普遍不能工业化运转,“也就是不能稳定运行,三天两头儿坏,如果按量给它提供垃圾原料,它还不一定吃得消。”这也是导致建筑垃圾处理止步不前的一个重要原因。
建筑垃圾被处理成骨料后,相当部分成为修路时的路基料,但市场对再生建材认可度低,设计、施工等单位仍习惯用天然材料,即便再生材料售价比天然材料略低且质量合格,设计、施工单位也怕承担风险,不愿使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
“只有深加工为再生建材成品,才能赚钱。但以目前企业的技术水平,仍很难做到,也就不能走向市场。”王维平指出了建筑垃圾资源化的一大软肋。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中心城区功能疏解等重大工程的推进,北京建筑垃圾产生量还将迎来新一轮增长。据预测,“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建筑垃圾产生量仍将维持高位,2020年预计达到5200万吨,年增量约为300万吨左右。
“处理建筑垃圾利润太薄,一吨才两三块钱的利润。这还是在设备少出问题的情况下,搞不好就会赔钱。”西红门建筑垃圾处置公司负责人说,目前只能靠出售成品骨料平衡盈利。
由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具备社会公益性质,且利润微薄,仅靠市场无形之手显然很难推动。刘思慧建议,应尽快参照国家针对循环经济企业的优惠扶持政策,在土地优惠、资金补助、税收减免、信贷支持、电力优先等层面出台可操作的具体方案,促成已规划多年的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建成投产、形成产能。
王维平则给出了另一条解决办法,对建筑垃圾进行平台化管理。即通过前期评估测算所有建筑商可能产生的建筑垃圾数量,建筑商需把垃圾处理费先交到平台账户,才能获得开工证,然后再由平台指派相关企业运输和处理这些建筑垃圾。
首先是占用大量土地。仅以北京为例,据相关资料显示:奥运工程建设前对原有建筑的拆除,以及新工地的建设,北京每年都要设置二三十个建筑垃圾消纳场,造成不小的土地压力。
其次是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建筑垃圾中的建筑用胶、涂料、油漆不仅是难以生物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还含有有害的重金属元素。这些废弃物被埋在地下,会造成地下水的污染,直接危害到周边居民的生活。
再次是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地表沉降。现今的填埋方法是:垃圾填埋8米后加埋2米土层,但土层之上基本难以重长植被。而填埋区域的地表则会产生沉降和下陷,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达到稳定状态。
更多建筑垃圾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建筑垃圾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