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行业资讯 >> 建筑垃圾与日俱增 企业投产却“无米下锅”

建筑垃圾与日俱增 企业投产却“无米下锅”

2016-01-01 09:35:36 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 T| T
分享到:

  【建筑垃圾】建筑垃圾是指建设、施工单位或个人队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进行建设、铺设或拆除、修缮过程中所产生得渣土、弃土、弃料、余泥及其他废弃物

  据了解,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以500-600吨/万平方米的标准推算,到2020年,我国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新产生的建筑垃圾将是一个令人震撼的数字。然而,绝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经任何处理,便被施工单位运往郊外或乡村,露天堆放或填埋,耗用大量的征用土地费、垃圾清运费等建设经费,同时,清运和堆放过程中的遗撒和粉尘、灰砂飞扬等问题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建筑垃圾已成为城市环境治理的“顽疾”。

  建筑垃圾仍走填埋老路

  伴随着隆隆的机器轰鸣,堆积如小山的混凝土、砖石块等建筑垃圾,被大口“吞”进破碎机“嘴”里,等“吐”出时,大块的建筑垃圾已被“嚼碎”。再经二次破碎和筛分,这些建筑垃圾就摇身一变,成为不同规格的骨料,大的直径三四厘米左右,小的直径0.5厘米左右,还有的成为常见的细砂。这是日前记者在南五环附近西红门镇看到的一幕。

  “大颗粒骨料可以当修路底料,也能用于河道修复,小颗粒可用来铺设微景观地形。”现场一位负责人说。据了解,西红门这两年正在升级改造,经测算将产生500多万立方米(1立方米约折合为1.5吨)的建筑垃圾。如此大体量的建筑垃圾何去何从成为难题,“正规消纳场的容量根本不够用,要是继续外运填埋,很可能会出现偷倒的现象。”镇里相关负责人坦言。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现在外运建筑垃圾每车成本500元,每车装载17立方米,平均每立方米外运成本约29元。为减少垃圾外运填埋,镇里引入一套建筑垃圾处理设备,按每立方米30元的补贴标准,对建筑垃圾就地破碎、资源化利用。外运填埋与处理利用成本基本持平,还实现了建筑垃圾变废为宝,产生一定的环保效益。据了解,从去年7月以来,西红门镇共处理建筑垃圾36万立方米,产生成品料17万立方米。

  然而遗憾的是,像西红门这样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的,并不是普遍现象。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研究中心刘思慧介绍说,目前北京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比例不足5%,企业不足10家,实际处理量不过200万吨。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府参事、垃圾对策专家王维平也表示,目前全国包括北京市对建筑垃圾几乎还都是填埋。

  企业投产后“无米下锅”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曾提出建成5个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首钢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是为数不多建成并投产的项目之一。据介绍,该项目每年可处理约160万吨建筑垃圾,但企业如今却面临 “吃不饱”的尴尬。

  据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预计处理建筑垃圾约25万吨,开工率较低。开工不足的直接原因是原料不足。他介绍说,按规定建筑垃圾产生方要给建筑垃圾处置方每吨30元钱处置费,但收费一直没能有效落地。“想要建筑垃圾,钱的事儿就别提。你要是收处置费,人家就不上你这儿来。”这位负责人也很无奈,如果没有处置费,就意味着企业在经营中处于亏损状态。

  刘思慧也认为,目前建筑垃圾简单填埋成本低,建筑垃圾产生方为节约垃圾处理费选择填埋,这就导致企业无米下锅,即便建成建筑垃圾处理设施,也无法维持生产。

  王维平则从技术方面作出另一番解释。他认为,国内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企业的设备普遍不能工业化运转,“也就是不能稳定运行,三天两头儿坏,如果按量给它提供垃圾原料,它还不一定吃得消。”这也是导致建筑垃圾处理止步不前的一个重要原因。

  建筑垃圾被处理成骨料后,相当部分成为修路时的路基料,但市场对再生建材认可度低,设计、施工等单位仍习惯用天然材料,即便再生材料售价比天然材料略低且质量合格,设计、施工单位也怕承担风险,不愿使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

  “只有深加工为再生建材成品,才能赚钱。但以目前企业的技术水平,仍很难做到,也就不能走向市场。”王维平指出了建筑垃圾资源化的一大软肋。

  谁该为建筑垃圾买单?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中心城区功能疏解等重大工程的推进,北京建筑垃圾产生量还将迎来新一轮增长。据预测,“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建筑垃圾产生量仍将维持高位,2020年预计达到5200万吨,年增量约为300万吨左右。

  “处理建筑垃圾利润太薄,一吨才两三块钱的利润。这还是在设备少出问题的情况下,搞不好就会赔钱。”西红门建筑垃圾处置公司负责人说,目前只能靠出售成品骨料平衡盈利。

  由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具备社会公益性质,且利润微薄,仅靠市场无形之手显然很难推动。刘思慧建议,应尽快参照国家针对循环经济企业的优惠扶持政策,在土地优惠、资金补助、税收减免、信贷支持、电力优先等层面出台可操作的具体方案,促成已规划多年的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建成投产、形成产能。

  王维平则给出了另一条解决办法,对建筑垃圾进行平台化管理。即通过前期评估测算所有建筑商可能产生的建筑垃圾数量,建筑商需把垃圾处理费先交到平台账户,才能获得开工证,然后再由平台指派相关企业运输和处理这些建筑垃圾。

  附:建筑垃圾填埋处理的危害

  首先是占用大量土地。仅以北京为例,据相关资料显示:奥运工程建设前对原有建筑的拆除,以及新工地的建设,北京每年都要设置二三十个建筑垃圾消纳场,造成不小的土地压力。

  其次是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建筑垃圾中的建筑用胶、涂料、油漆不仅是难以生物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还含有有害的重金属元素。这些废弃物被埋在地下,会造成地下水的污染,直接危害到周边居民的生活。

  再次是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地表沉降。现今的填埋方法是:垃圾填埋8米后加埋2米土层,但土层之上基本难以重长植被。而填埋区域的地表则会产生沉降和下陷,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达到稳定状态。

更多建筑垃圾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建筑垃圾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