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Cs治理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重点和难点。作为全球第一的VOCs排放国家,VOCs的治理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不过可喜的是,随着“十三五”规划纲要首次把VOCs纳入约束性指标,并提出2020年我国工业源VOCs排放将比2009年减少430万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VOCs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叶代启表示,完成这项任务有望撬动VOCs监测市场100亿元以上、治理市场1000亿元以上。
VOCs治理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VOCs排放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位。鉴于国内VOCs人为源排放量高于自然源,且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和人口密集地方,同时VOCs人为源污染排放成分复杂,不仅对大气环境造成影响,还对人体健康有直接或潜在的危害,国内对人为源VOCs的监测和治理就显得迫在眉睫。
据专家介绍,VOCs不但能生成臭氧,也是PM2.5的“前体物”。臭氧的形成主要是VOCs和氮氧化物(NOx)在太阳光下发生的氧化反应。PM2.5的形成主要涉及二次有机气溶胶,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大气化学过程。如苯、甲苯等有机物通过氧化、聚合生成挥发性有机物,然后通过凝结等方式形成二次有机颗粒物,再转化成PM2.5。
VOCs治理政策收紧
针对全国VOCs污染的压力,环保部陆续发布了一些关于VOCs监测治理方面的标准和方案,进行全国VOCs的治理。
2010年,VOCs首入大气污染防治范围,2013年以来,国家陆续发布《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削减行动规划》、《挥发性有机物排污收费试点办法》等多项政策措施。“十三五”规划纲要更是将VOCs新纳入总量控制指标,并提出,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推进VOCs排放总量控制,全国排放总量下降10%以上。
源头减排已开启,治理市场近3年将达1800亿元
由于VOCs的污染涉及到众多污染物种类和行业,目前我国尚未建立VOCs污染企业的源清单,对VOCs治理市场总容量难以进行准确的计算。总体来讲,VOCs的控制治理市场可以划分为源头减排、末端治理、VOCs监测(检测)和第三方服务等细分领域。
据悉,而且在很多行业,VOCs减排首先是要求提高清洁生产水平,从源头上减少生成。如汽车和家具生产行业喷涂生产线的改造,需要更换为水性涂料;包装印刷行业印刷与复合生产工艺改进,需更换为水性油墨和水性胶粘剂等。
从短期来看,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和原材料的更改与改进投入大;但从长期来看,很多行业可以借此促进产业升级,大幅度降低VOCs排放,减少VOCs末端治理成本。“由于源头治理刚起步,其成本涉及的因素也比较多,目前其市场空间难以清楚估算。”业内人士表示。
而末端治理市场逐渐明晰,容量巨大。“从目前已经发布了VOCs治理、整治方案的约40个城市的情况来看,各城市发布的VOCs治理重点企业数量在100家——1000家之间,以平均300家计算,每家企业的治理费用按平均300万元计(实际上大型企业的治理费用可能达到几千万元直至上亿元,小型企业的治理费用可能在100万元左右),每个城市的平均治理费用在9亿元左右。”清华大学副教授马永亮估算。
以全国200个城市和地区计算,则近3年的VOCs治理市场将达到1800亿元,平均每年600亿元左右。实际上许多城市VOCs治理重点企业数量要远超过300家,实际的末端治理市场要超过这个估算的数据。
监测检测市场有望成新热点
“VOCs种类多(最为常见的有200多种),涉及到的行业和企业数量多,排放条件复杂,监管非常困难,监测(检测)已经成为目前制约VOCs治理的一个关键业务。”郝郑平认为,从长远来看,VOCs监测(检测)市场需求巨大,可能接近或达到VOCs末端治理的市场。VOCs监测(检测)市场主要包括3个方面。
一是对污染源的常规检测。污染源的常规检测主要是为污染治理设备的选择与建设提供基础数据,也为环保部门的执法服务。在石化与化工行业,对于无组织排放的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技术)工作,目前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通常都是由第三方公司负责完成,有大量的第三方服务公司在从事检测服务工作。由于检测项目多,通常检测周期较长,一般检测费用较高。
二是污染源在线监测装置的需求。为了对污染源进行有效的监管,工业固定源(特别是较大型的污染源)的在线监测将是今后的一个发展趋势。,目前天津市和上海市已经明确规定了VOCs污染源在线监测要求,其他地区虽然还没有明确要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已经增加了在线监测的要求。
对于一般污染源,可只考虑非甲烷总烃的监测,监测设备费用较低,每台约需要10万元——20万元左右;但对于苯系物等控制要求较高的污染因子,除了对非甲烷总烃的监测要求外,还需要对特殊污染因子进行监测,监测设备的投入较高,每台可能需要30万元——100万元左右。考虑到VOCs污染源的数量众多,在线监测设备的需求非常大。
“如上海市规定排风量达到10000m3/h的污染源必须安装在线监测设备,第一批公布的企业数量约2000家,如果只考虑非甲烷总烃的监测设备费用需要2亿元——4亿元。实际上一家企业可能有多个监测点,如果再考虑对高毒性污染因子的监测,监测设备投入要超过4亿元。”栾志强举例说。
三是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建设。在常规空气质量监测站点中增加总VOCs和非甲烷总烃检测项目,需要对检测设备进行改造,增加相应的检测设备。
第三方服务将成发展趋势
VOCs治理的咨询业务近年来逐渐兴起,第三方运行可更好保障运行效果
“由于我国VOCs治理工作起步较晚,第三方服务市场目前尚未形成规模,但从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来看,第三方服务将成为今后的一个发展趋势。”栾志强表示。
据了解,VOCs治理的咨询业务近年来逐渐兴起。VOCs的治理技术体系非常复杂,治理技术的合理选择是困扰业主单位的一个主要问题。很多企业由于技术选择不当,治理效果达不到预期要求,造成重复投资的问题比较突出。
“已经有了一些专门从事VOCs治理业务的公司,主要是为企业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以及为政府部门的VOCs治理进行总体规划、策划等。”马永亮表示。
初步预测,治理设施的第三方运营服务市场潜力巨大。通常VOCs治理设施的运营专业性要求很高,业主单位缺乏相应的运营方面的人才,由第三方负责运行可以更好地保障运行效果,并且国家政策也提倡由第三方运营服务。
此外,在VOCs排放集中的区域、园区中VOCs的集中治理,如溶剂的集中提纯回收、活性炭的集中再生等,涉及到溶剂提纯基地和活性炭再生基地建设,也需要由第三方来负责管理和运行工作。第三方运营服务将会成为今后VOCs治理的一个发展趋势。
由于目前我国VOCs治理与监测市场的技术储备与立法尚不健全,市场仍处于蓝海阶段。VOCs治理将成为“十三五”大气污染治理的一大重点。因此VOCs治理企业需要抓紧市场机会点,找准时机,抢夺千亿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