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行业资讯 >> 空气质量与经济实现双提升 区域联防联控形成合作机制

空气质量与经济实现双提升 区域联防联控形成合作机制

2017-01-01 10:52:29 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 T| T
分享到:

  从华北到东南沿海,近期已陆续有25个省份100多座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出现雾霾天气,覆盖了近一半的国土。深圳在这种情况下也难以独善其身。前天至昨天,深圳出现轻度到中度霾,深圳国家基本气象站记录到最低能见度为4公里。面对网上“环保基本靠吹”的调侃,深圳市人居委相关官员也坦率地指出,近期要想空气质量状况好转,只有等北方的冷空气南下,将污染物吹散。

  当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屡屡遭受雾霾侵袭之时,深圳却因蓝天白云赢得了人们的普遍赞誉和肯定。事实上,深圳的优良大气环境是经过18年的努力换来的,连续18年依法治霾,制定了引导、促进和推动产业转型及大气污染治理法规性文件181件,从而实现了环境空气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质量 “双提升”。

  当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屡屡遭受雾霾侵袭之时,广东省深圳市却是另一番景象。曾经经历过严重雾霾的深圳,现在却因蓝天白云赢得了人们的普遍赞誉和肯定。

空气质量与经济实现双提升 区域联防联控形成合作机制

       空气质量与经济发展实现双提升

  资料显示,2014~2016年深圳市空气质量连续3年实现全面达标。2016年,深圳在国内生产总值(GDP)较1998年增长12倍以上,机动车数量增长5倍以上(机动车保有量全国第三、密度第一),人口数量增加一倍以上的情况下,PM2.5浓度降到27微克/立方米,雾霾日从历史最高值187天减少至27天。

  深圳市连续4年在全国GDP排名前20位的城市中空气质量排名第一,实现了环境空气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质量 “双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一直走在改革开放的前端,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但是,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1998年的南头半岛酸雨事件浇醒了深圳的开拓者们。至此,深圳开始大力着手治理环境问题。

  1998年,在广东省八次党代会上,当时的深圳市主要领导提出“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把更多的绿地和空间留给子孙后代”的协调发展理念,至今一直成为引领深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和实践抓手。

  随着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法》(1988年)和《环境保护法》(1989年)相继颁布,特别是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3年)以来,深圳连续18年依法治霾,制定了引导、促进和推动产业转型及大气污染治理法规性文件181件。

  1998年,深圳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战略目标,以《深圳市1998~2005年环境质量建设目标和任务》为抓手,明确了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和要求。近年来,进一步健全了环境质量行政领导负责制以及环境保护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工作机制。

  通过采用立法、行政、经济和技术等多种手段综合整治,2004年,深圳环境空气质量出现拐点,效果初现。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是深圳治霾有效性的根本保障。

  深圳根据自身地域狭小、资源匮乏的特点,推行产业结构“轻、精、高、新、软、优”的发展战略,由建区之初主要是 “三来一补”的玩具制造、纺织印染、印刷等产业不断优化,最终形成以金融、物流、文化及高新技术为四大支柱产业及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文化创意和节能环保等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在能源结构方面,深圳坚持优质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发展战略。

  20世纪90年代后期,广东开始筹建进口LNG试点项目。

  在珠三角各市还在对“照付不议”的天然气如何消化举棋不定的时候,1998年4月,时任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的张高丽力排众议,主动提高深圳市的出资比例,协调将“广东LNG项目”落户深圳大鹏,项目2006年投产后,深圳获得了占项目总气量46%的份额。

  加上以此项目为依托的现货气,深圳地区新上和原有的燃机电厂得以率先在全国将燃料由高污染重油改为清洁的天然气,电厂“油改气”工程成为深圳减排总量最大的大气治理项目,每年减排二氧化硫超过6万吨、减排氮氧化物近两万吨。

  此后,结合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二线等重大工程项目,深圳市把电厂、锅炉及民用燃料LNG改造等作为整治的重点,不断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

  目前,深圳重油使用量减少300万吨以上,天然气占一次能源使用比例上升到13%以上,基本实现以电和天然气为主的能源结构。特别是2011年深圳全面禁止使用煤、重油、木柴等高污染燃料,彻底淘汰了民用散煤和工商业用煤,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全辖区内禁燃高污染燃料的城市。

  2016-2021年中国空气质量监测仪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咨询报告分析污染来源,因地制宜,精准施治为燃煤和燃重油的电厂制定治理技术路线,根据实际强化船舶污染治理科学治霾,需要明确污染来源,实施精准治理。

  2004年,深圳委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深圳市环科院等单位开展大气颗粒物研究,逐步厘清了深圳市大气污染主要来源、特征,为重点治理领域和行业提供数据和决策参考。

  2008年,北京大学课题揭示了深圳PM2.5等细颗粒物造成大气能见度降低的机理,明确了电厂、机动车、扬尘、锅炉、工业源是深圳市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

  根据PM2.5污染源排放清单及源解析等研究成果,深圳市逐项开始了精准治理之路。

  火电曾经是深圳市最大的大气污染源。2009年,深圳市火电装机容量达650万千瓦,主要采用煤和重油为燃料。为彻底改变火电污染状况,深圳为燃煤和燃重油的电厂分别制定了科学的污染治理技术路线。

  深圳市唯一装机总容量180万千瓦的大型燃煤电厂——妈湾电厂,采用了成本和效益都较好的海水脱硫、低氮燃烧器改造加烟气脱硝减排路线,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了90%以上,每年减排二氧化硫4.5万吨、氮氧化物两万吨,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减至10mg/Nm3和50mg/Nm3左右。

  同时,对全市重油发电的12台燃机发电机采用了“油改气”加低氮燃烧的治理技术,实行了火电行业的全部清洁生产。

  针对机动车污染,深圳市通过控增量、削存量总体思路,加强源头控制、过程监管、末端淘汰和配套措施4个环节,落实I/M制度、科技监控、道路抽检等12项措施,有效遏制机动车排污行为。

  2015年,深圳又开始大力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治理工作。组织完成580台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检测,其中151台达标,429台超标,对超标机械下发通知,要求安装颗粒物捕集器(DPF)。目前,已有61台机械完成DPF安装,经检测全部达标。

  作为重要的港口城市,深圳还面临着船泊和港口带来的污染。深圳PM2.5源解析和空气质量模拟分析表明,远洋船舶可导致PM2.5、NOX、SO2年平均浓度增加4.5%、4%和8%。

  据此,深圳市将船舶和港口污染纳入治理范围,2013年发布《深圳市大气环境质量提升计划》,确定推广船舶使用岸电和低硫油为核心的5条具体措施。

  深圳市还在东部和西部港区内部及周边区域设立PM2.5监测点,实时监测港区及其周边空气质量,及时上报汇总,发现问题及时应急处理。

  2016年,深圳市又委托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研究“珠三角船舶大气污染协同控制”课题,为深圳港口、船舶大气污染治理提供数据支撑和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区域治理联防联控形成合作机制

  深圳地域面积小,大气环境质量受外来源的影响较大。根据目前深圳PM2.5源解析结果,区域传输对深圳市PM2.5贡献超过50%,冬季污染较重时期区域传输的影响更显著。

  一个正面的事例同样说明区域治理的效果可期。2015年7月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实施船舶靠泊强制转用低硫燃油后,深圳葵涌监测站当年7~9月测得的SO2浓度,相较过去5年同比平均下降了50%左右。

  香港对珠三角区域合作治霾发挥了先导作用。香港回归后,作为大气污染治理的粤港合作研究始于1998年。2003年12月,粤港联合制定了地区空气质素管理计划,珠三角13个点位监测网络全面提供珠三角准确空气质素资料,为分析处理区域空气污染问题提供依据,开创了中国区域治理、联防联控的先河。

  2009年,粤港澳三地把“绿色大珠三角地区优质生活圈”作为珠三角重点发展策略;同时,深港合作、深莞惠合作机制相继建立,为深圳及珠三角空气质量的整体改善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深圳是粤港大气区域治理的合作者,也是受益者。此套系统由于在粤港双方之间构建了一个空气质量的数据管理和信息共享的平台,对珠三角在内各城市灰霾治理工作发挥重要辅助作用。粤港合作治理大气污染开创了中国区域治理、联防联控的先河。

  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指导意见的通知》发出后,深圳市政府高度重视并及时转发,要求各地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并根据《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大气污染防治办法》,2012年底修订《深圳经济特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

  近3年来,珠三角各市切实开展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深圳市政府也主动利用深港、深莞惠城市合作机制,主动推进协同治理,每年在深莞、深惠交界处组织联合执法行动,协同查处高污染车辆。通过联防联治,区域空气质量得到较大地改善。2015年,珠三角PM2.5浓度平均值实现达标。深圳市大气污染物浓度受到区域传输的影响逐年减小,这也是深圳PM2.5浓度率先达标的重要因素。

  空气质量达标不会让深圳放慢治理大气的步伐。2016年,深圳市主动提出,到2020年PM2.5年均浓度降到25微克/立方米的目标。

更多空气质量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空气质量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