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古琴行业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类乐器之一,承载着数千年的华夏文明,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映照出中国文人的凌风傲骨和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在传统艺术体系中,古琴占据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与艺术智慧的体现。安徽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处于中原文化、楚文化与江南文化的交汇地带,孕育出风格鲜明的古琴文化,从先秦到近现代,历经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流派风格与艺术内涵,在演奏技法、曲目风格、琴器制作等方面均展现出独有的地域特色。然而,当代安徽古琴面临传承困境,需要通过创新保护与发展策略,实现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弘扬。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古琴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安徽古琴的发展历经多个阶段,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先秦至秦汉是其萌芽奠基期,安徽北部受中原文化影响,南部浸润于楚文化氛围,淮夷文化与楚文化为古琴艺术的萌芽提供了土壤,楚地音乐对自然音响的模拟和情感的自由抒发,影响了早期安徽古琴的审美倾向。汉朝时,古琴逐渐从民间祭祀、庆典活动走向更广泛的文化交流场景,演奏技巧与制作工艺得到初步发展。魏晋至唐宋为发展传承期,这一时期古琴文化氛围浓厚,相关理论著作的出现奠定了安徽古琴理论发展的基础,琴曲创作也较为活跃。唐宋时期,安徽文人将古琴融入创作与生活,提升了其社会地位,同时佛教和道教文化的传播丰富了古琴音乐风格,与各地的交流促使其在演奏技法和乐器制作上实现传承与创新。明清时期是鼎盛流派形成期,徽商凭借雄厚经济实力成为古琴收藏与传播的重要力量,推动安徽成为古琴文化中心之一。近现代则处于变革与困境期,受新文化运动和西方音乐理论传入的影响,古琴面临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传承人群体萎缩,地域文化特色逐渐淡化。
安徽作为徽文化发源地,文人雅士对古琴的推崇催生了琴谱的早期传播。清代有琴家编撰多部重要琴谱,如《松风阁琴谱》收录 32 首琴曲,首创工尺谱与减字谱对照;《乐经律吕通解》将古琴音律与儒学 “乐教” 思想结合,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 “徽派琴风”,以 “指法细腻、韵致深远” 著称。后来,琴家们推动古琴普及,将古琴与现代音乐教育结合。新中国成立后,对民间古琴艺术进行抢救性记录,收录多地民间琴人传谱。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立 “皖派古琴数字档案”,收录明清琴谱扫描件、当代琴家演奏音频及斫琴工艺纪录片。安徽博物院联合高校建立 “安徽古琴数字库”,扫描收录明清以来的琴谱抄本、刻本。亳州市文化馆开设古琴公益课程,投入约 5 万元用于购买古琴、桌椅等器材,通过二十多批次培训,每期 10-12 课时,使近千人初步掌握古琴简单指法和演奏技法,能演奏《悯农》《静夜思》《沧海一声笑》《黄莺吟》《仙翁操》等基础曲目;开展多项实践活动,惠及 3 万余人次;创办 “亳州文化大讲堂”,举办古琴雅集、专题音乐会等公益性活动。
安徽古琴演奏技法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其一,拥有细腻独特的指法体系,注重指法细腻变化,强调手指灵活性与力度控制,吟猱技法受徽州方言声调影响形成独特 “波折音” 韵律,走手音处理注重连续性与音色变化,通过大幅度滑音模拟自然音响。其二,与地域文化相融合,演奏风格契合安徽地域文化气质,体现徽派 “中和雅正” 的审美追求,在演奏抒情曲目时,通过细腻指法与节奏把控,营造空灵悠远、含蓄深沉的意境。其三,经典曲目融入地域风格特色,如《梅花三弄》《阳关三叠》《平沙落雁》等在安徽传承中融入地域特色,演奏时更强调旋律的抒情性与意境营造。以《平沙落雁》为例,演奏者运用独特的泛音、滑音指法模拟雁鸣与动态,注重节奏把控,营造悠远意境,对手指运用极为考究,泛音清亮通透,按音展现丰富情感,滑音运用是点睛之笔,节奏处理根据乐曲情境变化进行细微调整。
安徽古琴相关文物收藏丰富,不仅是对器物的保存,更是对深厚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为研究古代文化提供重要实物资料。如宋代飞龙连珠式七弦琴,长 121 厘米,额宽 17.6 厘米,尾宽 13.8 厘米,藏于安徽博物院,琴为连珠式,以桐木斫制,以鹿角霜间八宝灰为胎,表面朱漆重髹,琴面有蛇腹间流水断纹,镶嵌十三个琴徽,琴弦为丝弦,龙池、凤沼均呈圆形,龙池上方刻有草书 “飞龙” 二字,两旁刻有长铭并跋,下刻扁方章 “寿田”,池内左右刻倒题腹款,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信息。还有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的知味斋珍藏古琴墨,藏于安徽博物院,墨形为仲尼式古琴,墨面十三徽填金,顶部篆书 “知味斋” 三字,墨背有楷书阴识填金及落款、钤印,侧款 “选松烟”“徽州休城胡开文”。这些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展现出独特的文化特色。
目前,安徽古琴行业传承面临人才断层、受众狭窄等问题,省级传承人老龄化严重,年轻传承人数量不足且技艺有待提高,传播渠道有限,社会认知度较低。为此,可采取多项传承与发展策略。加强非遗保护与传承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传承人培养机制,通过政府扶持、高校合作等方式培养专业古琴人才,设立研究机构系统整理研究历史文献与演奏技法。推动文化传播与融合发展,利用数字化技术建设文化数据库,开发线上教学平台、虚拟演奏厅,扩大传播范围,推动古琴与旅游、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举办古琴文化旅游节、开发古琴主题文创产品。促进国际交流与文化认同,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展示安徽古琴艺术特色,通过国际合作项目推动海外传播,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互鉴。
综上所述,安徽古琴历经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历史与艺术特色,是地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安徽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紧密相连。但当代安徽古琴面临传承困境,需要通过创新保护与发展策略,实现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弘扬。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研究与实践探索,推动安徽古琴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其焕发新活力,为中华文化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更多古琴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古琴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