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能源結構優化和綠色發展的背景下,風電項目正成為推動區域經濟與生態協同發展的重要力量。內蒙古阿榮旗以華能蒙東伊穆直流外送嶺東二期100萬千瓦風電項目為核心,全力推進綠色能源建設,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風電行業市場深度研究及發展前景投資可行性分析報告》指出,走進阿榮旗風電項目施工現場,機械轟鳴與工人協作聲交織,呈現出一派繁忙景象。地埋電纜展放、35千伏預製艙基礎施工、儲能設施搭建及風電機組組裝等工序同步推進。吊車鋼臂高懸,將巨型電纜盤精準吊裝,施工人員沿溝槽鋪開電纜,黑色「長龍」蜿蜒入槽。項目負責人表示,目前工程進展順利,近期已開始風電機組吊裝,預計8月中旬完成119颱風機安裝,並計劃在10月前實現併網投運。
該項目建成後,年上網電量可達27.9億千瓦時,將顯著提升區域綠色能源供應能力。風電作為清潔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能夠減少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還能有效降低碳排放,助力實現「雙碳」目標。阿榮旗通過推進風電項目建設,進一步優化了能源結構,為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風電項目的生態效益同樣引人注目。項目投產後,年可節約標準煤109.3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約407.7噸、氮氧化物1165.2噸、煙塵121.4噸、二氧化碳284萬噸。這些數據充分體現了風電項目在環境保護和生態改善方面的巨大潛力。阿榮旗通過發展風電產業,不僅推動了經濟增長,也為區域生態環境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而風電項目正是這一理念的生動實踐。阿榮旗以風電項目為抓手,全力激活綠色發展新動能,為建設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注入重要力量。風電產業的快速發展,不僅為區域經濟注入了新活力,也為實現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目標提供了有力保障。
阿榮旗風電項目的順利推進,標誌著區域綠色能源建設邁出了堅實一步。通過優化能源結構、提升生態效益,風電項目為區域經濟與生態協同發展提供了新路徑。未來,阿榮旗將繼續以風電產業為引領,推動綠色能源高質量發展,為實現「雙碳」目標和區域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在全球能源轉型加速推進的背景下,海上風電作為一種清潔、高效的可再生能源,正成為推動能源結構調整的重要力量。近年來,海上風電行業在全球範圍內保持快速增長,中國作為全球海上風電發展的領跑者,政策支持、技術突破和市場需求的共同推動使其迎來黃金髮展期。電力設計企業在海上風電產業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業務模式和發展趨勢對行業高質量發展具有深遠影響。本文通過對海上風電行業現狀、電力設計企業業務模式及未來發展趨勢的分析,探討其在推動海上風電可持續發展中的關鍵作用。
近年來,全球海上風電行業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成為清潔能源領域的一大亮點。2023年,全球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容量達到10.8吉瓦,截至2023年底,全球累計裝機容量已達75.2吉瓦。根據《2025-2030年中國風電行業市場深度研究及發展前景投資可行性分析報告》的預測,2024—2028年,全球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將增加138吉瓦,複合增長率提升至28%,預計到2028年,中國和歐洲以外地區的年新增裝機將超過全球比重的20%。
在國內,海上風電的快速發展得益於政策的強力支持。自「十四五」以來,中國密集出台多項海上風電相關政策,明確了海上風電的發展方向。據不完全統計,「十四五」期間海上風電規劃總裝機量接近60吉瓦。風電市場發展趨勢分析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國內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為37.29吉瓦,同比增長22.4%。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預測,「十五五」期間,中國海上風電新增裝機規模有望攀升至100吉瓦以上,展現出巨大的市場潛力。
(一)深遠海開發成為必然趨勢
目前,中國已併網的海上風電項目主要集中在近海海域。隨著用海需求的增加和限制因素的增多,近海海域空間資源逐漸緊張,海上風電向深水遠岸布局成為必然趨勢。中國在深遠海風電開發的核心技術和實踐經驗上已取得顯著成果,多個漂浮式風電機組平台已實現併網或安裝。
(二)技術創新與裝備大型化
技術創新和裝備大型化是海上風電行業發展的關鍵趨勢。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海上風電機組的單機容量不斷增大,發電效率顯著提高。單機容量10兆瓦以上的風電機組已批量投產,不僅提高了發電效率和經濟效益,還降低了運維成本和環境影響。
(三)多元化融合發展模式
多元化融合發展模式是海上風電行業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通過與其他產業的融合,海上風電項目可以擴大收益來源,實現技術協同創新。例如,「海上風電+海洋牧場」「海上風電+海水制氫、氨、醇」「海上風電+海水淡化+海上石油」以及綜合能源海島建設等模式,已成為海上風電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路徑。
(一)業務模式多元化
電力設計企業在海上風電產業鏈中具有獨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據調研結果顯示,超過70%的電力設計企業已開展海上風電業務,涵蓋勘察設計、工程總承包(EPC)和項目開發等領域。
諮詢業務:包括規劃諮詢、項目諮詢、評估諮詢及全過程工程諮詢等。電力設計企業通過專業的規劃和諮詢服務,為海上風電項目的可行性研究、項目建議書編制、競爭性配置等提供技術支持。
前期總包:涵蓋「前期開發+前期技術諮詢+項目管理」一站式服務。設計企業在項目初期承擔多項開發工作,與政府部門和電網協調,獲取項目核准及開工所需的支持性文件。
工程總承包:由設計企業牽頭,聯合施工單位組成的聯合體承擔海上風電項目的勘察、設計、採購、施工及試運行等全過程或若干階段的承包。通過優化設計,設計企業能夠提高項目效率,降低成本和風險。
技術研發:電力設計企業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推動技術創新,探索深遠海風電項目的高建設成本問題,推動與海洋漁業、綜合能源開發等領域的融合。
投建營一體化:設計企業通過合作開發獲取工程份額,參與項目開發、建設及運營,享受投資收益,實現業務模式升級。
(二)業務模式特點
電力設計企業在海上風電業務中展現出以下特點:
規劃先行:與政府建立良好合作關係,為項目開發爭取政策支持,全面掌握場址信息,為開發商提供專業諮詢,搶占市場先機。
精細化服務:針對中國海岸線長、海域條件差異大的特點,因地制宜優化設計方案,平衡項目進度與經濟效益。
全方位多層次參與:提供從規劃、建設到運維、退役的全生命周期服務,確保風電場長期穩定運行,降低投資風險和運營成本。
持續投入技術創新:技術創新與研發是電力設計企業在海上風電領域的核心競爭優勢,涵蓋基礎結構優化和智能運維技術研發。
(一)機遇
業務拓展空間廣闊:電力設計企業通過科技創新和發展新質生產力,與設備廠家聯營,推動生產更具技術優勢、性價比更高的設備,為EPC模式的高效益提供保障。
EPC模式轉型:憑藉前期工作中的優勢,電力設計企業能夠更好地引導和協助建設單位實施項目建設,拓展市場空間。
投資收益:通過參與新能源投資平台或參股項目公司,電力設計企業可以獲取長期收益,規避資源置換的短板。
政策與技術支持:電力設計企業通過參與政策制定和標準體系建設,增強行業話語權,推動業務發展。
(二)挑戰
技術創新壓力:隨著海上風電技術的持續演進,深遠海風電場建設環境複雜,對設備性能和安全標準要求極高,電力設計企業面臨巨大的技術創新與研發壓力。
政策與法規限制:海上風電項目的開發受到嚴格的政策與法規監管,電力設計企業需要密切關注政策動向和法規變化,及時調整設計策略。
(一)發展趨勢
海上風電業務高速發展:GWEC預測,2024—2033年,全球將新增410吉瓦的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十五五」期間,中國海上風電新增裝機規模有望攀升至100吉瓦。
深遠海風電項目比例增加:隨著近海資源利用趨於飽和,深遠海風電開發將成為未來的主要發展方向。
精細化成本控制:電力設計企業需要通過優化設計、提高效率、降低變更率,有效控制成本。
全鏈條服務延伸:圍繞業主的多層次、集成化需求,從單一服務向綜合服務商轉型,提供從項目立項到項目實施的全方位一站式綜合服務。
創新模式發展:通過投資、合資等方式組建企業,推動項目與產品創新,加強產業協同,探尋海上風電基地新發展模式。
技術突破:面向深遠海風電項目,全力突破大功率發電裝備、大規模集群控制、遠距離輸電以及風能多能融合利用等關鍵技術。
數位化賦能:探索人工智慧與建築信息模型融合,實現項目全流程管理的業務拓展,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打造數位化產品。
(二)發展建議
深耕國內市場:以規劃為切入點,關注各省市、國管海域風電場規劃,鞏固並提升企業在國內海上風電市場的地位,整合上下游產業鏈,共同開發市場。
開拓海外市場:積極布局國際市場,挖掘中東、東南亞、非洲、南美等新興市場潛力,通過國際展會、技術論壇等平台提升企業國際知名度。
加大技術投入:持續鑽研漂浮式海上風電機組、柔性輸電、施工安裝平台等關鍵技術,搭建技術創新平台和實驗室,促進成果轉化。
探索多元化融合發展模式:開展跨行業合作,實現資源與技術共享,探索海上風電與海洋養殖、旅遊、海水淡化等產業的融合路徑。
優化成本控制:通過發揮專業優勢,強化規劃引領,精準選址布局,推進一體化設計,提高項目整體效率與經濟效益。
參與政策與標準制定:搭建與政府部門的溝通橋樑,積極參與政策制定與諮詢,深度參與海上風電技術標準體系建設,增強企業話語權。
六、總結
在全球能源轉型與「雙碳」目標的驅動下,海上風電行業呈現出規模化、深遠海化與全產業鏈化協同演進的發展格局。電力設計企業在海上風電產業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業務模式從單一設計服務向全產業鏈延伸,通過技術創新、精細化成本控制和數位化賦能,推動海上風電項目從傳統設計諮詢向「投資開發-EPC總承包-智能運維」一體化服務轉型。未來,電力設計企業需以技術創新突破技術瓶頸,以生態協同整合多方資源,以數位化賦能實現技術升級,構建新型產業生態,助力海上風電行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風能市場也迅速發展起來。自2004年以來,全球風力發電能力翻了一番,2006年至2007年間,全球風能發電裝機容量擴大27%。2007年已有9萬兆瓦,這一數字到2010年將是16萬兆瓦。預計未來20-25年內,世界風能市場每年將遞增25%。隨著技術進步和環保事業的發展,風能發電在商業上將完全可以與燃煤發電競爭。
2017-2022年中國分布式風電行業專項調研及投資價值預測報告表明,2016年,全國風電保持健康發展勢頭,全年新增風電裝機1930萬千瓦,累計併網裝機容量達到1.49億千瓦,占全部發電裝機容量的9%,風電發電量2410億千瓦時,占全部發電量的4%。2016年,全國風電平均利用小時數1742小時,同比增加14小時,全年棄風電量497億千瓦時。其中我省新增風電裝機66萬千瓦,累計併網裝機容量達到201萬千瓦,風電發電量35億千瓦時,風電平均利用小時數2063小時。
2016年,全國新增併網容量較多的地區是雲南(325萬千瓦)、河北166萬千瓦、江蘇(149萬千瓦)、內蒙古(132萬千瓦)和寧夏(120萬千瓦),風電平均利用小時數較高的地區是福建(2503小時)、廣西(2365小時)、四川(2247小時)和雲南(2223小時)。
2016年,全國棄風較為嚴重的地區是甘肅(棄風率43%、棄風電量104億千瓦時)、新疆(棄風率38%、棄風電量137億千瓦時)、吉林(棄風率30%、棄風電量29億千瓦時)內蒙古(棄風率21%、棄風電量124億千瓦時)。
2016年,我省風電新增併網66萬千瓦,棄風較為嚴重的地區是甘肅(棄風率43%、棄風電量104億千瓦時)、新疆(棄風率38%、棄風電量137億千瓦時)、吉林(棄風率30%、棄風電量29億千瓦時)內蒙古(棄風率21%、棄風電量124億千瓦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