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养殖是利用浅海、滩涂、港湾、围塘等海域进行饲养和繁殖海产经济动植物的生产方式,是人类定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发展海洋水产业的重要途径之一。海水养殖业成为水产品增量供应的主渠道1950年以来,世界海水养殖业发展很快。以下对海水养殖发展趋势分析。
2018-2023年海水养殖产品市场行情监测及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表明,我国的海水池塘养殖模式,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对虾的大规模养殖开始的,其间经历了对虾低密度养殖→对虾高密度养殖→两茬低密度养殖→多品种生态养殖的发展轨迹,循着这一演变轨迹,可以发现,不同的养殖模式是海水池塘的生态效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生态效益又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产生影响,进而直接关系到海水池塘养殖业的发展。现从四个方面来分析海水养殖发展趋势。
海水养殖发展趋势针对中国养殖海域水质恶化的突出问题,尽快构建基于海陆一体化和区域海洋管理的海水养殖生态系统管理模式,实现由单一分散型海洋管理模式向以海洋生态系统为基础的可持续管理模式的转变。一方面设立海岸带综合管理部门,统一规划、联动开发,实现海陆资源的有效配置,最大限度地降低陆源污染的影响;另一方面成立基于生态系统的区域管理部门,积极引导公众参与,最大限度地减少海洋生态系统的污染机会。同时,加快《海洋渔业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工作,进一步完善中国海水养殖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海水养殖发展趋势针对中国海水养殖动植物病害多发的发展瓶颈,实践中可以借鉴美国海水养殖经验,重点依托科技创新尽快实现突破。一方面,鼓励并支持国内重点海洋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和涉海高校(中国海洋大学等)合力共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型海水养殖科技研发平台,重点开展优质种苗培育繁殖、病害防治、养殖饵料营养开发、深水网箱研发等科技创新研究。另一方面,加快海水养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积极发挥海洋水产技术推广站的作用,以此推进中国海水养殖业的绿色协调健康发展。
海水养殖发展趋势针对中国海水养殖主体抗风险能力不足的现实,积极借鉴美国海水养殖产业协会组织发展经验,鼓励和支持各类海水养殖主体自主成立专业化的海水养殖合作组织,实践中由其负责统一选购优质苗种、养殖技术培训、购置绿色饵料、防治养殖病害、整体宣传推广和协调产品包装销售等,在降低海水养殖主体生产成本的同时,有效提升合作组织成员的议价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最大限度地提升中国海水养殖业的生产组织化水平。
海水养殖发展趋势针对中国海水养殖关联产业发展滞后的现状,未来中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应致力于科学构建“生态养殖+精深加工+智慧销售”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架构,加快推进海水种苗产业、养殖饲料加工业、养殖防疫制药业和海水养殖保险业等关联产业的协调发展,重点依托海水养殖合作组织积极推广海水养殖订单经营模式,最大限度地促进海水养殖关联配套产业的协调发展,以期实现中国海水养殖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
中国海水养殖业已从过去追求养殖面积扩大和养殖产量增加,转向更加注重品种结构的调整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海水养殖发展趋势指出,新的养殖技术和新的养殖品种不断推出,养殖领域进一步拓展,名特优水产品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工厂化养殖、生态健康养殖模式迅速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发展势头迅猛,养殖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逐步提高。
更多海水养殖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海水养殖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