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中药市场蓬勃发展的当下,黄芪作为常用中药材,其市场前景备受瞩目。2025年,黄芪行业投资热度持续攀升,投资者们急需深入了解黄芪种植的多元模式及其带来的质量与效益差异,以便做出明智决策。当前,中药材生态种植理念日益普及,黄芪的种植模式也呈现出多样化态势,不同模式在药材质量、生态影响、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方面各有千秋,这不仅关系到种植户的收益,更对整个黄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黄芪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黄芪主要依靠人工种植,广泛分布于山西、甘肃和内蒙古等地。目前主要存在大田集约化种植、仿野生栽培以及大田集约化轮作种植(简称轮作种植)三种模式。在山西和陕西,多采用仿野生栽培方式,种植周期通常超过 5 年;甘肃、宁夏、内蒙古则更倾向于大田集约化种植,一般种植周期为 2 年;宁夏与内蒙古的部分区域创新性地引入轮作种植,同样以 2 年为周期。不同种植模式因地域、气候、土壤等条件差异而各具特色,对黄芪的生长及最终品质产生着深远影响。
实地调研发现,三种种植模式的黄芪性状存在显著不同。仿野生栽培黄芪主根长、分枝少、皮润褐,断面呈现 “金井玉栏”,符合《本草蒙筌》中优质黄芪 “单股不歧,直如箭干,皮色褐润,肉白心黄” 的描述。而大田集约化种植、轮作种植黄芪均不具备此典型特征。
通过对不同种植模式下黄芪性状指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知,不同种植模式黄芪地上部分株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仿野生栽培黄芪的株高最高,显示其生长态势最佳。不同种植模式黄芪单株干质量、直径、根长、主根长、L1、L0.5、侧根数 7 个地下部分性状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仿野生栽培黄芪单株干质量较大,根长、主根长、直径、L1、L0.5 均最长且侧根数最少,符合 “条粗长、分枝少” 的优质黄芪性状;轮作种植黄芪虽侧根数最多,但单株干质量最大,且其余指标仅次于仿野生黄芪。总体而言,仿野生栽培黄芪性状最优,轮作种植黄芪次之,大田集约化种植黄芪最次。
以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苷、黄芪紫檀烷苷、黄芪异黄烷苷 4 种黄酮苷类成分总质量分数反映黄芪黄酮苷类成分含量,以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黄芪紫檀烷、黄芪异黄烷 4 种黄酮苷元类成分总质量分数反映黄芪黄酮苷元类成分含量。对以上数据进行 K-W 检验,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黄芪中毛蕊异黄酮苷、黄芪紫檀烷苷、黄芪异黄烷苷、黄芪紫檀烷、黄芪异黄烷、黄酮苷类、黄芪甲苷质量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芒柄花苷、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黄酮苷元类、黄芪多糖质量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其中,仿野生栽培黄芪的毛蕊异黄酮苷、黄芪紫檀烷苷、黄芪异黄烷苷、黄芪异黄烷、黄酮苷类、黄芪甲苷的质量分数均最高,且均为仿野生栽培 > 大田集约化种植 > 轮作种植;大田集约化种植黄芪紫檀烷质量分数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仿野生栽培黄芪的黄酮苷类成分、黄芪甲苷、黄芪异黄烷质量分数最高,大田集约化种植黄芪的黄芪紫檀烷质量分数较高。以有效成分质量分数评价不同种植模式黄芪质量,仿野生栽培黄芪最佳,大田集约化种植黄芪略优于轮作种植黄芪。
对不同种植模式黄芪的三项生态效益指标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下黄芪的植被覆盖度、D、H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仿野生栽培模式下植被覆盖度最大、D、H 最高,大田集约化种植和轮作种植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表明仿野生栽培种植模式具有最佳的生态效益,其余两种种植模式间生态效益差异较小。
市场调研发现,黄芪药材的价格与直径有关,不同种植模式黄芪药材均按直径分等。仿野生黄芪分为 4 等:≥1.8cm 为一等、[1.5 - 1.8) cm 为二等、[0.9 - 1.5) cm 为三等、<0.9cm 为四等,以各产地市场调研的仿野生黄芪平均售价计算,4 种规格黄芪干药材分别为 115.0、90.0、72.8、39.5 元 /kg;大田集约化种植、轮作种植黄芪按直径可划分为四等:≥1.2cm 为一等、[0.8 - 1.2) cm 为二等、[0.5 - 0.8) cm 为三等、<0.5cm 的部分及芦头、尾料为四等,以各产地市场调研的栽培黄芪平均售价计算,4 种规格黄芪干药材售价分别为 28、25、22、10 元 /kg。
随机选择各种植模式黄芪 50 株,测量直径,按上述规格划分方法分类并分别称定质量,计算三种种植模式各规格质量占比和折合单价。不同黄芪种植模式投入不同,除黄芪药材外,仿野生栽培还可采收 3 年黄芪籽,1 个栽培周期可获利约 2000 元 / 亩;轮作种植可采收轮作产物(与禾本科植物苏丹草或燕麦草轮作),1 个栽培周期可获利约 1100 元 / 亩。经计算,轮作种植经济效益最高,仿野生栽培次之,大田集约化种植最低。
对不同种植模式下黄芪农业劳动生产率进行统计,1 个种植周期仿野生栽培(5 年)每亩平均需要从业人员 12 人、大田集约化种植(2 年)需要 11 人、轮作种植(1 年)需要 5 人。计算得出仿野生栽培模式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最高(1892 元 / 人),轮作种植次之(1679 元 / 人),大田集约化种植最低(440 元 / 人)。综上所述,仿野生栽培种植模式的社会效益最高,轮作种植较高,大田集约化种植最低。
综合来看,仿野生栽培模式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佳,轮作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最佳。与大田集约化种植模式比较,两种生态种植模式的综合效益更好。
通过对大田集约化种植、仿野生栽培、轮作种植三种模式下黄芪的全面分析,我们发现仿野生栽培模式所产黄芪性状优良、有效成分含量高,年均净利润较高,经济效益较好;该模式不施肥、不打或少打药,植被覆盖度、生物多样性指数高,生态效益最优,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模式,社会效益较好。轮作种植黄芪在药材质量、生态效益方面与大田集约化种植黄芪相当,社会效益优于大田集约化种植模式,且其年均亩产量、年均净利润均最高,经济效益最佳。
对于2025年黄芪行业投资者而言,若追求高品质药材及良好综合效益,仿野生栽培模式具有显著优势,但需考虑其种植周期长的特点。轮作种植模式则在保证一定质量的同时,能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是一种可靠的选择。投资者应结合自身资源、市场需求及投资目标,审慎选择适合的黄芪种植模式,以在黄芪行业投资中实现稳健收益。
更多黄芪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黄芪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