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消费者对洁面产品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2025年洁面乳行业技术持续创新。在追求温和、高效清洁的趋势下,高改性淀粉含量洁面乳逐渐成为市场焦点。但该类洁面乳在生产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深入探究配方与加工工艺对其的影响,对推动行业技术发展意义重大。
高改性淀粉含量洁面乳对照组的工业生产配方涵盖多个组分。A 组分包含 15% 甘油、20% 玉米淀粉、0.1% EDTA - 2Na 及去离子水;B 组分由 20% 月桂醇磺基琥珀酸酯二钠、0.2% 羟苯甲酯、0.1% 羟苯丙酯组成;C 组分有 2% 肉豆蔻酸、1.5% 硬脂酸、9% 月桂酰肌氨酸钠;D 组分是 3% 丙烯酸(酯)类共聚物、12% 去离子水、1% 氯化钠;E 组分则为 0.5% C12 - C13 醇乳酸酯、0.5% 藏红花舒敏因子、0.1% 香精。其生产工艺包含多个阶段,A 相分散时,先将乳化锅温度设为 25℃,加入 A 组分后进行反均质(10Hz,10min)与搅拌(20Hz,10min),再加热至 87℃,抽真空至 - 0.03~ - 0.06MPa 保温 90min,期间每 10min 开启均质(20Hz,3min);B 相分散是将 B 组分加入乳化锅,搅拌(20Hz)并加热至 85℃,同时开启均质正转(20Hz,5min);C 相分散为将 C 组分加入水锅,搅拌(20Hz)并加热至 80℃直至完全溶解;之后依次进行 A、B、C 相混合,D 相混合,E 相混合,最后在搅拌(25Hz)下降温至 34℃出料,料体在 20 - 25℃静置间降温,降温至 30 - 34℃后过滤并储存。
实验以组 1 为对照组,对配方和工艺进行调整。组 2 更改组分配比为 15% 玉米淀粉、1.5% 肉豆蔻酸、2% 氯化钠;组 3 为肉豆蔻酸 6%、硬脂酸 3%、氯化钠 1.5%、玉米淀粉 30%;组 4 是肉豆蔻酸 2%、硬脂酸 1%、氯化钠 3%、玉米淀粉 5%;组 5 为肉豆蔻酸 3%、硬脂酸 3%、氯化钠 2%、玉米淀粉 10%。工艺更改方面,组 6 将 A 相、B 相、C 相依次加入同一乳化锅进行均质分散(20Hz)并加热至 87℃后消泡;组 7 取消 A 相分散中的保温处理;组 8 在半成品料体静置过程中不控制温度。
实验过程中,各实验组均未出现过敏现象,表明该洁面乳适合一般人群使用,淀粉与藏红花舒敏因子的加入可减缓刺激性并提升使用感。在肤感效果上,不同组别有明显差异,对照组 1 使用性最佳,实验组 4 最差。实验组 4 和 5 使用性能差是因为过量添加氯化钠且淀粉含量减少,导致洁面乳变稀、稠度下降。对于干性皮肤,组 3 和组 5 油脂去除效果最好,因其硬脂酸与肉豆蔻酸含量高,但高级脂肪酸的加入会影响产品加工性;对于油性皮肤,需注意高级脂肪酸使用量,避免过度去油导致皮肤紧绷。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洁面乳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从使用 1h 后的皮肤含水量来看,组 3 和组 5 补水能力最差,与对照组 1 差距较大,说明配方显著影响洁面乳补水能力。2h 后,组 3 和组 5 保水能力同样最差,保水与补水能力趋势相同,且组 3 和组 5 油脂去除率高,导致皮肤持水能力下降。组 3 的泡沫高度最高且稳泡能力最强,高含量淀粉糊化使洁面乳稠度增加,减缓泡沫排液速度,脂肪酸含量也对泡沫稳定有促进作用,但淀粉过量添加会延长加工时间且可能导致糊化不充分。
对比对照组,实验组 6、7、8 在 72h 储存后的料体均出现粗糙和颗粒现象。组 6 出料粘度最低,72h 后粘度上升至最高,可能是三相均质混合不均匀,且生产中产生大量泡沫增加了消泡时间和生产时间,还导致膏体粗糙发粘。组 7 取消保温处理后,72h 后粘度最低,因为保温不足使淀粉糊化不充分,储存后淀粉回生。组 8 半成品料体静置不控温,72h 后料体粗糙,是部分未充分糊化的淀粉在余温下发生回生。
综合研究可知,配方与工艺对高改性淀粉含量洁面乳有着关键影响。配方中,高级脂肪酸的增加虽能提升洁面乳去油能力,但会影响保水性能;淀粉含量增加可增强稳泡能力;而氯化钠过度添加会降低使用感受。在工艺方面,保温过程对淀粉糊化至关重要,生产过程中泡沫的产生会显著增加生产用时,影响加工稳定性。了解这些影响,能为化妆品行业在高改性淀粉含量洁面乳的加工与生产中提供重要指导,助力企业优化产品配方与生产工艺,生产出更优质的洁面乳产品,满足消费者不断升级的需求,推动洁面乳行业技术在 2025 年及未来持续进步 。
更多洁面乳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洁面乳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