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进口食品“质量门”事件频频发生,进口食品的可信度也引起了消费者的关注。近日,记者走访了天津市的部分商家,深入了解进口食品的市场现状。
正规渠道的进口食品问题不大,国家的监管能够覆盖到。特别是新《食品安全法》要求对国外的生产商进行审查,对进口食品代理商的主体责任也有规定,这些都能降低风险
国家食药监总局副局长藤佳材日前称,近年来中国的食品贸易逆差持续扩大,在海关的质量安全检测中,检出的不合格食品数量、批量的趋势也逐年递增。
藤佳材是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的“第三届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上透露上述信息的。2005年,中国进口食品总量为5811.20万吨,到了2014年,进口食品总量达到15222.42万吨,总额为900多亿美元,而去年中国出口的食品总额为600亿美元。
中国保健协会理事王大宏对本报记者表示:“消费者之所以买进口食品,是因为曾经被一些国产食品伤害过。”
进口食品正通过在合法与“地下”、线上与线下等各种渠道进入中国,数字证明了这一切: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2014年中国进口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白皮书显示,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2011年中国进口的食品、农产品(16.82, -0.57, -3.28%)总额排名世界第一,当年就已成为全球第一大食品进口市场。
据国家质检总局统计,去年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共检验检疫进口食品104.2万批(货物批,下同)、3514.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7.9%、7.3%。
有报道称,2010~2014年,中国进口食品中检出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中国法律规定要求的批次数量为:2010年1692批,2011 年1857批,2012年2499批,2013年2164批,2014年3505批。从检测出的不安全食品总批次看,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不过,王大宏表示:“不合格批次增加不表明任何问题,这需要与进口的总批次相比才行,要看合格率,而不是单个数字。”
上述白皮书就显示,2015年上半年,国家质检总局进一步加大对进口食品的检验检疫力度,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从来自57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口食品中检出不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法律法规要求的进口食品共1255批、4960吨、1452万美元,不合格进口食品批次同比减少12.3%,进口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稳中有升。
从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信息看,多年来,中国进口食品的质量安全总体上一直保持稳定,没有发生过重大的进口食品质量安全问题。2014年,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出的不符合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法律法规要求的进口食品虽然共有3503批、2.4万吨、3268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61.9%、 209.1%和37.9%,但主要原因是进口食品贸易量迅速增长,以及检验检疫机构加大了监管力度。
而且,2014年的不合格进口食品涉及17类不合格原因,列前10位的分别为:品质不合格、食品添加剂不合格、微生物污染、标签不合格、证书不合格、污染物超标、包装不合格、未获检验检疫准入、货证不符、农兽药残留超标,占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总批次的97.5%。安全卫生问题中,微生物污染、食品添加剂超标、污染物超标这三类较为突出,占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总批次的40.9%;非安全卫生问题中,品质不合格、标签不合格、证书不合格较为突出,占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总批次的46.2%。更多相关行业资讯请查阅由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进口食品行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
不同种类进口食品的不合格原因也有所不同,乳制品、水产品、蜂产品、干坚果和糕点饼干等进口食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等有害微生物污染;饮料、粮谷制品和蜜饯等进口食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苯甲酸、柠檬黄、山梨酸钾、二氧化硫等食品添加剂超标或超范围使用;酒类和粮谷制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铜、铁、铅、铝等重金属超标;进口食用油脂及油料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黄曲霉毒素超标,进口肉类产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莱克多巴胺(瘦肉精的一种)等兽药残留超标。
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胡颖廉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从正规渠道进入的进口食品问题不大,国家的监管能够覆盖到。特别是新《食品安全法》要求对国外的生产商进行审查,对进口食品代理商的主体责任也有规定,这些都能进一步降低风险。但一些处于监管薄弱领域甚至真空地带的进口食品,特别是网购食品,量到底多大?目前不知道,国外产地的疫情也不可知。一些预包装食品也可能存在问题。而且随着跨国界网购的规模越来越大,内外交叉可能出现新的问题,也会造成更多的不可控风险。”
进口食品网络销售额近年来增长迅速。据报道,2015年春节期间,京东的进口生鲜食品销量涨幅就超过300%。
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正在完善中。根据新《食品安全法》等法规,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起草了《网购保税模式跨境电子商务进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细则》,目前正在征求意见中。
我国休闲食品行业年产值由2004 年的 1,931.38 亿元增长至 2014 年的 9,050.18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16.7%,且预计 2015-2019 年仍将保持高速增长,由 2015 年的 10,589.62 亿元增长至 2019 年的19,925.28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 17%。那么进口食品发展趋势会是怎么样的呢?
通过对进口食品分析得知目前,中国对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食品,作为全球最大的食品出口国,多年来出口食品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中国企业将受益食品贸易全球化进程。 中国食品企业加速开拓海外市场,尤其是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出口量显著上升。以海南省为例,今年一季度,海南口岸共有1.15万吨、价值5046.5万美元的食品出口马来西亚、伊朗、阿联酋、约旦、格鲁吉亚等1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同比分别增长73.23%、111.86%。出口的主要品种为水产品、糖果、琼脂、竹笋、芦荟粉等。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食品企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进口食品行业发展如此迅速不仅与国家政策、市场导向有关,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休闲工作”、“休闲生活”、“休闲娱乐”已经逐步取代人们传统意识中的概念,伴随着休闲浪潮而产生的进口食品也开始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综合各种因素,极具消费潜力的中国进口食品市场吸引了一大批经销商试水,踏入进口食品这个行业。
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特别是外汇储备的大幅度增加和人民币快速升值.国家已越来越鼓励国内商家展开进口.在缩小贸易逆差的同时满足国内消费者的需要。在这种环境下。进口食品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熟悉和接受,世界各国的美食逐渐登陆中国,特别在东部沿海地区.对于进口食品的消费已经成为一个消费热点。 目前,中国市场制造业的平均利润为15%,零售业平均利润为20%,餐饮业的平均利润为30%。中国入世以来关税一降再降,人民币汇率一升再升,市场经济透明度越来越高。一个个利好消息使进口食品的平均利润高达40%-50%。在这个令人震撼的数据必将引爆新一轮的投资狂潮。 美味和健康的进口食品融入中国人的生活,已经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有关专家预测:随着中国人均消费水平日益高涨,进口食品消费额水涨船高,进口食品必将快速融入中国人的生活,对国内食品行业产生长期冲击和巨大影响。
此外,文化差异也是进口食品在中国面临的问题之一。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一直是跨境贸易的一大挑战。大到国家局势,小到消费心理,“文化差异”这个重要因素在消费升级话题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因此适当的运用文化背景来调整市场战略是跨境业务中最基础的一步。
通过对进口食品发展趋势的简单解析得知面对快速增长的中国市场,进口食品也将迎来新的机遇。中食展的火热同样印证了进口食品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和渴望。一带一路也将为中国食品“走出去”带来更多的发展红利,在“一进一出”的过程中,食品业的消费升级也在加速进行。在进口食品这片有待开发的蓝海里,抓住了消费者的核心需求,就抓住了广阔的市场。好了,以上便是笔者对进口食品发展趋势的简单解析了。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的十多年里,进口食品的关税平均下降了50%左右。伴随着贸易的简单化和国际化带动了整个国内的进口休闲食品消费市场快速发展。中国进口食品市场份额数据统计如下。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进口食品需求逐年增加。2015年上半年,我国进口食品222.3亿美元,10年间增长了4.2倍,年均增长率达17.6%。今年上半年,食用植物油、乳粉、肉类、水产品等大宗产品进口量分别达339.5万吨、61.4万吨、132.5万吨、200.6万吨,进口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保障我国消费者安全的大事。
中国糖果零食展组委会日前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进口休闲食品需求量的年增长率在15%-20%之间。另据其预测,到2020年中国进口食品将进入井喷式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市场份额将高达4800亿美元。更多最新进口食品行业分析信息请查阅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进口食品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该组委会进一步介绍,进口休闲食品种类很多,主要有膨化食品、巧克力、糖果、饼干、果汁饮料、果冻、咖啡、干果等十大系列上万个品种,其中糖制食品能够占到总体进口量的70%左右。再加之,进口休闲食品平均利润率可达到40%-50%,因此近年来吸引了众多投资者从事进口休闲食品经营生意,而且很多传统经销商也开始转向进口食品市场。
随着中国国民收入不断增加,进口食品必将融入中国人的生活,对国内市场产生长期冲击和巨大影响。中国80后和90后甚至00后出生的独生子女群将在未来十年内成为消费市场的主流力量,他们受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必将促进我国的进口食品发展趋势高速的发展。
进口食品的发展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发展的,脱离了经济的发展,必将好会导致后劲不足,现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进口食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尤其是上海,北京等一级城市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市场,消费群体也逐步形成,但在北方,西部等地区还处在萌芽状态,市场也存在很大的潜力,随着发达的城市市场饱和,开始向不发达地区渗透是必然的选择。
进口食品作为国外食品一开始就定位在高档人群,消费人群定位于高收入人群,在中国定居的外国人,海归人群,这部分人群收入较高,受西方文化熏陶,追求注重西化的生活方式,对价格不很敏感。
进口食品最为一种特殊的快速消费品,有着一般消费品的共性,即注重流通和快速的周转,又有自己的特性,与一般的快速消费品有不同,进口食品大多是针对发展中国家或者不发达地区而存在,主要是指通过在一个国家生产但也在除生产国之外的国家销售的产品,对其他国家而言该产品统称为进口产品。
进口产品存在的根本原因源于战略大师迈克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该理论认为无论是资源再疲乏的国家与其他国家相比总会有一些自己的优势产品,而这就成为国家间贸易发展的基础,发达国家利用各国不发达国家发展的时间滞后性和空间地理位置的差异性让这成为可能。
从一般的快速消费品看,各个卖场与其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发展差不多也是同时存在的,现在一般快速消费品在利润如此低的情况下卖场大部分都能存活就说明本身还是有一定的利润存在,地理位置等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卖场低的强势地位,现在全国范围内进口食品专卖超市的业态还没有大规模的出现,一方面进口食品的特性决定现在只能在发达的城市部分存在,全国范围内远远未到时机,另一方面现在更多的是关注进口食品的利润,没有考虑到未来的发展,在未来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进口专卖超市是必然,因此如何在现在就未雨绸缪,及时的针对性进行布局必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主动。
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取决综合实力的大小,初期那种靠单个新意产品打败市场无敌手的不会存在,因为市场其他竞争者会不断的模仿,而且进口食品差异化不明显,同样的产品品类很多,市场替代者太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饱和,慢慢的就要依赖价格战,随着时间的推移,单位利润降低,企业要不断的向前和向后延伸,向前即就是向价值链的上游延伸,主要包括生产研发等,作为食品经销商,向上延伸比较困难,向下就是渠道的深化,服务的加强,品牌的提升等的延伸,构建多元化的经营集团,实现集团化的发展
目前的进口食品价格普遍较高,消费档次尚属于中高端消费,其消费人群多集中于白领、时尚人群等,追求新潮、寻求口味刺激、尝试新鲜事物的消费特征比较明显,消费人群相对狭窄,对产品的品质要求高、产品价格高、销售终端相对狭窄等是行业存在的典型特征,而这些均是由现有的进口食品所处阶段造成的。
目前是进口食品行业导入期的后期,消费意识还未浓厚,产品销售还未大众化,中高端人群、小众化消费仍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沿续。进口食品本质上是一种时尚、新鲜的产品类别,消费者消费进口食品的动机大多是尝鲜、领略异国风味和追求口味刺激,鉴于进口食品消费仍是小众型消费,产品价格高、单位附加值高,大众化的杂货店、小型终端无法快速销售,专卖店、商超专柜就成为首选渠道。以上便是笔者对进口食品发展趋势的简单解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