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医药报告 >> 基因 >> 2025年基因精选报告报告

精选报告

基因科技引領醫藥創新:三元基因的AI賦能之路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生物醫藥領域,基因工程技術的突破正在重塑行業發展格局。作為中國基因工程藥物研發的先行者,三元基因憑藉其自主研發的人干擾素α1b系列產品,在抗病毒藥物市場占據重要地位。近年來,公司積極擁抱人工智慧技術,在藥物研發、生產製造等領域取得顯著成果,展現出強大的創新實力和發展潛力。

  一、核心產品持續領跑市場,省際集采再創佳績

  三元基因的人干擾素α1b(商品名:運德素®)作為全球首創的基因工程藥物,憑藉其獨特的分子結構和天然的生物學活性,在抗病毒廣譜性和臨床用藥安全性方面具有顯著優勢。2024年3月,公司在江西省醫保局牽頭的干擾素省際聯盟集中帶量採購中成功中標,進一步鞏固了市場地位。目前,公司主要產品已覆蓋全國3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進入超過6000家醫療機構,連續多年保持中國干擾素市場份額領先地位。

  二、AI技術賦能新藥研發,顯著提升創新效率

  在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方面,三元基因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公司利用AI蛋白質結構預測軟體,從數百種目標蛋白片段庫中篩選出最優複合功能片段,實驗室驗證顯示其生物活性顯著優於現有市場產品。通過AI技術的應用,團隊僅用一周時間就完成了傳統方法需要一年多的工作量,大幅縮短了分子設計和篩選周期。在報告期內,公司運用AI技術系統性完成了不同分子量膠原蛋白的分子設計、小試生產及關鍵質量評價工作,成功設計出八種人源化膠原蛋白,並構建起全鏈條技術平台。

  三、智能製造體系升級,推動生產精益化轉型

  三元基因在智能化生產領域實現了"數據貫通業務、孿生驅動創新"的重要突破。公司聚焦生物製藥全流程動態數字孿生平台建設,通過多源數據融合技術與算法模型創新應用,完成了從核心生產單元到廠區級系統的數字孿生體系搭建。通過機器學習優化生產參數和質量控制流程,公司有效提升了生產系統的柔性製造能力,實現了生產過程的精準控制,進一步提高了產品質量的穩定性。憑藉在製藥智能工廠建設方面的卓越成果,公司"干擾素注射劑製劑數位化車間"成功入選2024年北京市智能工廠和數位化車間名單。

  四、戰略布局持續優化,拓展消費醫療新市場

  三元基因在人膠原蛋白系列產品的研發成果,標誌著公司從嚴肅醫療領域成功邁向消費醫療市場。公司已完成人膠原蛋白原料報送工作,後續將持續優化製備工藝,擴大產能規模,推進化妝品和醫療器械成品的備案與註冊工作,分批次推進人膠原蛋白系列產品上市。這一戰略布局的拓展,充分展現了公司在基因重組蛋白質產品領域的技術優勢和管理經驗。

  作為中國基因工程藥物領域的領軍企業,三元基因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和戰略布局,在核心產品市場地位、AI技術應用、智能製造體系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公司不僅在傳統醫藥領域保持領先優勢,更積極拓展消費醫療新市場,展現出強大的發展潛力。隨著AI技術與生物醫藥的深度融合,三元基因有望在醫藥產業轉型升級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為行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2015年我國基因產業政策行情分析

  基因產業的火爆行情在政策預期下持續升溫。

  3月下旬,有媒體披露,科技部召開中國首次精準醫學戰略專家會議,計劃在2030年間投入 600億元支持精準醫療,並成立了19人的專家組。此前,美國總統歐巴馬在2015年國情咨文演講中提出「精確醫學計劃」,提議在2016財年向該計劃投入2.15億美元,推動個性化醫療發展。

  精準醫療是指以個人基因組信息為基礎,結合蛋白質組、代謝組等相關內環境信息,為患者量身設計出最佳治療方案,以期達到治療效果最大化和副作用最小化的一門定製醫療模式。

  據2014-2020年中國基因檢測行業競爭格局分析及投資可行性分析報告顯示,在精準醫療計劃中穩坐「頭把交椅」的基因產業在中國發展了將近16年之久,並於近三年開始呈現爆發增長之勢,其產業鏈和商業模式亦逐漸清晰。

  梳理基因產業鏈現狀,21世紀經濟報導發現,2015年或將成為產業發展的拐點之年:由於基因測序產品出現同質化趨勢,行業或將面臨洗牌;基因測序儀產生的海量數據,以及數據與醫療健康的脫節,必將催生出大量專注於數據存儲、分析、解讀服務的公司;在基因治療領域,中國尚處於起步階段,而在歐盟及美國,基因治療受到科研、臨床、監管機構和投資者的熱捧。

  測序產品現同質化趨勢

  進入2015年,應用於人類的基因測序產品漸趨同質化。

  「目前各家基因公司推出的產品大多趨同,大致包括無創產前篩查、胚胎植入前檢測、癌症易感基因或單基因病檢測等。」一位基因公司代理商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

  以中國規模最大的基因公司華大基因為例,21世紀經濟報導獲得的一份產品目錄顯示,其應用主要分為生育健康、癌症基因和單基因病篩查。

  其中,生育健康以國家食藥監總局批准的無創產前篩查為主,這也是目前較為成熟和消費者認可程度最高的產品;癌症易感基因篩查則包括十餘種遺傳性腫瘤,通過對健康人群檢測,可以得知其是否攜帶容易導致癌症的基因;單基因病篩查一般包括遺傳性心率失常和老年神經系統遺傳病檢測。

  安諾優達公司的產品種類與華大基因類似,除無創產前檢測外,癌症易感基因檢測的病種多於華大基因,可達到42種;而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二的貝瑞和康公司目前只推出了無創產前檢測。

  事實上,其他眾多基因檢測公司的產品線比上述公司「豐富」,如兒童各類天賦判定等,但在「主流」基因公司看來,「此類檢測並暫不具有可以信服的科學性。」華大醫學總裁尹燁曾對21世紀經濟報導表示。

  產品目錄雷同反映出中國基因產業的科技轉化率水平與國外存在差距。

  與已開發國家相比,中國已面世的基因檢測種類相對較少,奇雲諾德聯合創始人羅奇斌表示:「雖然技術上我們沒有落後很多,但從檢測項目來說,我們存在很大差距。」

  據他統計,截至目前,世界範圍內共1688種基因檢測項目,其中,用於疾病檢測數量的為1093種,但中國的檢測項目遠遠少於這個數字,「這說明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水平低於已開發國家。」羅奇斌說。

  除了產品目錄的雷同及檢測項目較少外,21世紀經濟報導發現,各產品的作用也大多以篩查預防範疇,用於臨床診斷和治療的產品很少。

  據悉,各類基因檢測可簡單的劃分為診斷與預防兩類,國家食藥監總局於去年6月批准的無創產前檢測定義於「近似診斷」,而腫瘤、單基因病篩查項目屬於預防範疇,「在篩查出某人攜帶腫瘤易感基因後,也暫時無法給出精確的發病機率。」安諾優達公司高層管理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

  有業內人士因此預測,中國基因檢測公司或將無法避免重新洗牌的結果,據安諾優達公司總裁梁峻彬透露,「已經有多家基因公司退出市場。」

  這一過程與美國的基因產業發展類似,在美國,從2006年開始生物技術被炒熱,大量資本湧入基因行業,隨之誕生了大量基因檢測公司,但是現在只剩下一家23andme。其餘公司或破產退出,或被兼併收購,截至目前,23andme仍未實現盈利。

  誰在挖掘「數據處理」細分產業鏈?

  與基因測序市場格局不同,2014年是國內基因數據雲計算平台嶄露頭角的一年。

  21世紀經濟報導了解,由友盟首席數據科學家和阿里雲資深產品專家聯合創建的一家名為GeneDock(聚道科技)的公司,在拿到風投後,便開始緊鑼密鼓地進行產品研發;另一家致力於深耕數據處理的公司是奇雲諾德。

  基因數據處理類公司為客戶提供數據存儲、生物信息分析、報告解讀服務,其客戶大多來自基因測序公司、研究機構、高等院校、醫療機構、製藥企業等。

  「具體到產品,就是基於公共雲計算平台,提供各種生物信息分析服務,由於生物數據分析流程比較複雜,涉及不同的語言和工具,數據量和計算量都不小,所以會出現這個需求。」澳銀資本高級經理王毅告訴記者。

  基因數據處理雖然是一個B TO B的小眾產品,但卻可能催生出大市場。

  據統計,目前全球一共有7389台高通量測序儀,分布在1027家機構,平均每家機構擁有7.2台。數量龐大的基因測序儀將會產生出海量數據,但數據並不等於有用的信息,更不等同於應用於醫療市場。

  「隨著時間的推移,數據產出將越來越多,數據產出和信息獲得中間出現越來越大的gap,這個gap需要生物信息來彌補。要實現數據的大批量分析,因此需要大量的生物信息公司和生物信息人才。」奇雲諾德公司聯合創始人羅奇斌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生物信息的同學不要花費時間去裝軟體,應該將更多時間花費在如何將數據轉換為知識。」

  在羅奇斌看來,基因信息存在大量冗餘、分析技術難度高、數據解讀跟不上是目前基因行業的瓶頸,因此,數據存儲、分析、解讀的需求將造就新興產業。

  這一商業在美國業已落地。2014年,SBG公司承接了美國國家癌症中心580萬美元的癌症基因組雲計算項目,同時也從各大藥廠和科研機構獲得不錯的收入,當年的融資在一兩千萬美元左右。

  基因數據處理產業的解決方案就是雲技術服務,利用雲平台運維數據處理流程,以實現大部分工作的高效自動化和低成本,並對接醫療健康應用領域。

  羅奇斌解釋說:「就是要回答以下幾個問題:用戶是否能看懂數據解讀報告?數據用在哪些地方?以什麼形式來存儲、分析、呈現數據,並最終應用在消費者市場裡?」

  具體到創業公司層面,GeneDock成立於2014年下旬,有觀點認為,「該公司是在阿里雲上複製美國的Seven Bridges Genomics。創始團隊的核心來自阿里雲和被阿里收購的友盟,具有生物信息學背景。這些疊加在一起,就是大數據、醫療健康、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等各種熱門概念的合體,又出自 BAT,要拿投資自然不是難事。」

  奇雲諾德公司的創始人羅奇斌來自中科院北京基因研究所,其餘合伙人分別為已經擁有網際網路十年經驗的陳昶安、360基因聯合創始人陳曉迪,以及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和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的MBA王俊。

  值得一提的是,與網際網路創業公司不同,基因數據分析公司有望在一年內取得收入,據羅奇斌稱,奇雲諾德將在2015年實現盈虧平衡。

  「行業細化分工是必然趨勢,更多的基因數據類公司將在幾年內大量出現。」羅奇斌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

  基因治療與國外差距拉大

  在中國,如火如荼的基因測序和數據解讀行業並未實現治療領域的突破。「截至目前,還未看到中國出現基因技術的治療。」王毅對21世紀經濟報導表示。

  基因治療是指將外源正常基因導入靶細胞,以糾正或補償因基因缺陷和異常引起的疾病,以達到治療目的。歐盟、美國在基因治療藥物及技術方面的成果遠遠超越中國。

  據悉,自2006 年以來,基因治療在科研領域取得很多進展,該技術逐漸成熟並受到學術界的認可。從臨床實驗的統計來看,基因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了很大的進步,且適用範圍也從早期的單基因遺傳疾病擴展到癌症、心血管等重大治療領域。

  技術的成熟使基因治療受到FDA、EMA 等監管機構青睞。

  美國FDA下屬的生物製品評價與研究中心在2014-2015 年分別授予三個在研基因治療藥物「突破性療法」資格。該資格是一個快速通道,能夠幫助在研藥物獲得優先審評並加速批准。歐盟EMA則於2012年率先批准了基因治療Glybera 上市銷售,使之成為第一個在西方國家被批准上市的基因治療產品。

  基因治療公司隨之受歐美投資者熱捧。自2013年以來,基因治療研髮型公司融資額超過6 億美元,包括IPO、VC 直投等方式。同時,Celgene、Bayer、Pfizer、Sanofi 等大藥廠也通過合作研發或者市場權利買斷等方式向基因治療領域投資。在美股IPO的5家基因治療研髮型公司,上市至今的股價漲幅在53% - 595%之間。顯示出基因治療概念是當前美國生物技術領域投資的熱點。

  據光大證券分析師江維娜統計,基因治療在美股的上市標的包括BLUE、QURE、CLDN、AGTC 和AAVL。BLUE 是基因治療領域的龍頭公司,其針對β地中海貧血症的在研產品市場潛力大,且被FDA 授予「突破性療法」資格,有望在3-5 年內貢獻業績;QURE 的Glybera 是西方國家第一個獲得上市批准的基因治療產品,將於2015 年開始貢獻業績;CLDN 專注於將基因療法運用於晚期心衰患者,在研產品MYDICAR 獲得FDA「突破性療法」資格;AGTC 致力於運用基因療法治療罕見的眼科遺傳病,公司針對5種不同眼科疾病進行基因療法研發,有望成為眼科基因治療專家。AAVL 專注於濕性眼底黃斑病變及其預防的基因療法的研發。

  事實上,中國的基因治療藥物並非完全空白,早在2003年,中國CFDA 批准基於腫瘤抑制基因P53的基因治療藥物「今又生」上市銷售,但由美國公司Introgen開發的類似藥物在2008 年被證明無效,未通過FDA批准。

  光大證券提醒投資者關注基因治療藥物的潛在市場機會,「隨著相關技術與市場在海外的逐漸成熟,我們認為基因治療相關概念遲早會登陸A股市場。」

2024年11月份遺傳物質和基因修飾生物體進出口數據統計(30029040)

【商品】遺傳物質和基因修飾生物體【時間】2024-11
【海關編碼】30029040【數據量】168
【數據出處】海關總署【流向】進出口
時間省份貿易夥伴貿易方式數量單位金額(美元)
2024年11月廣東總值一般貿易0千克3910
2024年11月廣東總值總值0千克3910
2024年11月廣東歐洲一般貿易0千克3910
2024年11月廣東歐洲總值0千克3910
2024年11月廣東比利時一般貿易0千克3910
2024年11月廣東比利時總值0千克3910
2024年11月全國總值一般貿易0千克3910
2024年11月全國總值總值0千克3910
2024年11月全國歐洲一般貿易0千克3910
2024年11月全國歐洲總值0千克3910
2024年11月全國比利時一般貿易0千克3910
2024年11月全國比利時總值0千克3910
个性定制报告需求

个性定制

小提示:勾选提交定制
勾选要了解的基因报告定制需求 X
可研报告

基因精选报告报告栏目为您提供基因精选报告、基因精选报告报告,您可以点击免费查看具体基因精选报告报告摘要及目录,感谢您查看中国报告大厅基因精选报告报告栏目。中国报告大厅有着十年的行业分析及市场研究经验,买报告上报告大厅。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