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輕型客車是一種具有適中車身尺寸、良好駕駛舒適性、多功能性和經濟性的交通工具,以下是2024年輕型客車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2024-2029年中國輕型客車行業發展趨勢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指出,輕型客車按照燃料類型可以分為柴油汽車、汽油汽車、普通混合動力、插電式混合動力、純電動、燃料電池、天然氣、其他替代燃料客車;輕型客車按照用途可以分為城市客車、長途客車、旅遊客車、越野客車、專用客車、其他客車和校車。
受輕型客車對藍牌輕卡的替代效應,及電商、精品旅遊和定製客運、農村客運的發展等因素影響,2023年我國輕型客車市場增長明顯,產銷量保持較為穩定的上升態勢,驅動了整個客車市場產銷量的擴大,2023年我國輕型客車產量為49.18萬輛,同比增長20.1%,銷量達40.14萬輛,同比增長21.2%。
國家及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動輕型客車產業的發展和普及。這些政策包括新能源汽車補貼、稅收優惠、充電設施建設等,為輕型客車市場的新能源化趨勢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時,隨著雙碳目標的提出和公共領域全面電動化試點的推進,傳統車向新能源車的轉化速度加快,進一步推動了輕型客車市場的新能源化發展。
《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提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年銷售總量應該達到汽車年銷售總量的20%,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增長157.57%,但也只占到了汽車年銷售總量的13.4%,輕型新能源客車滲透率僅8.97%,因此,可以預見未來新能源輕型客車產銷量增長空間較大。
智能化與自動駕駛:智能化是未來輕型客車的重要發展方向。輕型客車行業發展現狀分析指出,隨著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汽車的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車載智能系統包括自動駕駛、車聯網、智能導航、語音識別、車內娛樂系統等功能,將提升駕駛體驗和安全性。
輕量化設計:為了提高能源效率和降低車輛的碳排放,輕型客車在材料和設計上的輕量化成為重要發展方向。使用輕質材料(如鋁合金、碳纖維複合材料等)來替代傳統的鋼鐵材料,能夠減少車身重量,進而提高燃油經濟性和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
共享出行與出行方式多樣化:隨著共享經濟的興起和消費者出行需求的多樣化,輕型客車行業正在受到共享出行平台(如滴滴、Uber等)的推動。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通過共享平台而非購車來解決出行需求。這促使傳統汽車廠商和出行服務平台合作開發新型共享車型,適應不同用戶的需求。
多樣化的消費者需求:消費者對於輕型客車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不僅僅關注車輛的基本功能,還更注重車輛的個性化、智能化、舒適性和環保性等方面。例如,隨著生活方式的變化,消費者對車內娛樂、智能座艙、自動駕駛等功能的需求越來越高。
總之,輕型客車行業正在經歷深刻的變革,新能源化、智能化、輕量化和共享出行等趨勢正逐步塑造未來汽車市場的面貌。隨著技術進步、政策支持以及消費者需求的變化,輕型客車行業將迎來更加多元化、創新和可持續的發展。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輕型客車是一種多功能、實用性強且經濟高效的交通工具,廣泛應用於各種領域和場景,以下是2024年輕型客車行業發展前景分析。
《2024-2029年中國輕型客車行業發展趨勢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指出,輕型客車行業起源於20世紀初期,當時主要以人力驅動的馬車和蒸汽車為主。20世紀中葉至末期,輕型客車行業經歷了快速發展。而進入21世紀,輕型客車行業進入了現代化階段。
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輕型客車銷量達到19.11萬輛,同比增長4.81%。這一數據表明,儘管面臨一些挑戰,但輕型客車市場整體上仍然保持增長態勢。
從產業鏈來看,輕型客車行業的上游主要包括汽車零部件和材料供應商。中游主要是汽車製造商。下游主要是經銷商和維修服務商。
目前,我國政府和相關部門發布以下相關政策和規定該行業的發展,其包括有:關於運用關稅手段促進輕型客車國產化的暫行規定、輕型客車最新規定標準、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支持政策、輕型客車行業發展規劃等。
全球特別是中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更多的人口湧入城市,城市人口和交通需求的不斷增加,直接推動了輕型客車需求的增長。輕型客車行業發展前景分析指出,城市化不僅增加了私人出行的需求,還促使物流、快遞等行業對輕型客車的需求增長。例如,城市配送、共享出行等新型業態的崛起,使得輕型客車成為了城市物流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政府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出,力爭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占比達到25%以上,而輕型客車作為新能源汽車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市場占比預計將進一步增長。各大車企紛紛加大對電動輕型客車的研發投入,推動了這一領域的技術革新和產業升級。
5G技術和物聯網技術的發展,汽車的智能化和網聯化已成為全球汽車產業的發展趨勢。智能化技術的應用不僅提升了駕駛體驗,還有效提高了車輛的安全性、燃油效率及用戶粘性。輕型客車通過搭載智能駕駛、車載娛樂、自動泊車、語音助手等功能,極大提升了消費者的使用體驗,滿足了消費者對便捷、智能、安全出行的需求。
輕型客車的二手車市場也是一個潛力巨大的領域。隨著消費者購買力的提升和車主更換頻次的增加,二手車市場不斷壯大。尤其是在一些已開發國家和地區,二手車市場的規模和發展潛力巨大,輕型客車作為使用壽命較長、保值率較高的車型之一,其二手車市場也將在未來幾年保持較快增長。
綜合來看,輕型客車行業前景廣闊,充滿了機遇與挑戰。未來,車企需緊抓技術創新,提升產品競爭力,同時關注政策、市場和消費者需求的變化,以應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迎接輕型客車行業的美好明天。
2017年的汽車市場是備受期待的一年,然而一月份的汽車銷售數據來看市場並沒有取得一個「開門紅」的良好開端。雖然有受春節假期的一定影響,使得一月的工作天數比別的月份要少,但是從銷售數據上來看還是不怎麼理想下降較高。
據統計2017年1月,國內客車市場份額最大的輕型客車(含非完整車輛)銷售22590輛,環比下降29.03%,同比下降26.33%,降幅較上月(2016年12月銷量同比下降34.21%)有所縮窄。1月份,輕型客車銷量占了整個客車市場銷量的76.21%,份額較上月(47.54%)大幅擴大。
輕型客車整車銷量情況:
1月份,輕型客車整車銷售19911輛,環比下降34.31%,同比下降24.76%。1月份,輕型客車整車銷量前5的企業依次為江鈴控股、南京依維柯、北汽福田、金杯汽車和保定長安。5家合計銷售13519輛,占輕型客車整車1月總銷量19911輛的67.90%。
2017年1月輕型客車整車銷量表(單位:輛)
由上表可見,環比上月,1月份輕型客車整車銷量前5企業一增四降,僅北汽福田實現增長;與2016年同期相比則是三增兩降,江鈴控股和金杯汽車遭遇下滑。1月份的輕型客車整車銷量前五企業中,北汽福田實現了環比、同比雙正增長;江鈴控股和金杯汽車則遭遇環比、同比雙降。
輕型客車非完整車輛銷量情況:
2017年1月份,輕型客車非完整車輛銷售2679輛,環比下增長76.02%,同比下降36.24%。1月份,輕型客車非完整車輛市場僅東風汽車公司和安徽江淮兩家企業實現銷售,這兩家企業分食了1月份輕型客車非完整車輛市場2679輛的全部份額。
2017年1月輕型客車非完整車輛銷量表(單位:輛)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物流行業的快速發展下,近幾年我國輕型客車產量和銷量都有一定的回升,進口量下降了,出口量上升了,以下是2022年輕型客車行業競爭分析。
2016-2020年我國輕型客車萎靡,產銷延續下降的趨勢。2020年輕型客車產銷分別完成45.3萬輛和44.8萬輛,同比分別下降4.2%和5.6%。2021年汽車市場回暖,輕型客車產銷回升。輕型客車行業競爭分析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客車產銷分別完成50.8萬輛和50.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2.2%和12.6%。
我國輕型客車市場集中度相對較高。2021年,我國輕型客車銷量排名前十位的生產企業依次為:江鈴股份、上汽大通、長安汽車、北汽福田、南京依維柯、東風汽車、金龍聯合、廈門金旅、金杯汽車、宇通客車。輕型客車行業競爭分析指出,2021年,上述十家企業共銷售37.91萬輛,占輕型客車銷售總量的94.4%。
江鈴汽車的輕客品牌包括江鈴福順、江鈴特順、福特新全順,主要為物流及客運車;上汽大通的輕客品牌包括V90、V80 PLUS、V80 經典,主要為客運及貨運車;北汽福田的輕客品牌為圖雅諾、福田風景,其中,圖雅諾系列包括圖雅諾小客(定位為旅遊客運、通勤班車、商務接待用車)、圖雅諾通途(定位為城市貨運、物流市場)、圖雅諾負壓救護車、圖雅諾EV(客貨運)。
江鈴汽車:江鈴擁有中國一流的發動機、鑄造、衝壓、車身、總裝等幾十條現代化的生產線,運用國際最新質量管理手段和製造體系,進行嚴格的生產過程控制。輕型客車行業競爭分析指出,公司通過國家強制性產品認證(3C)及包括設計開發環節的ISO9001和ISO14000環保體系認證,江鈴發動機廠,車橋廠、車架廠等主要部件廠通過全球最嚴格的QS9000質量體系認識。江鈴「寶典」皮卡和運霸客貨兩用車成為國家免檢產品。全順商用車2003、2004、2005年連續榮獲福特全球顧客滿意金獎。
上汽大通:上汽大通立足全球視野,產品已進入澳新、南美、東南亞、中東、南非、北非六大區域42個國家和地區。公司以CVDP汽車產品開發體系、集成全球的供應鏈、TS16949質量管理體系、SCPS柔性化精益生產系統、領先的智能化信息系統、便捷的二手車及汽車金融產業鏈等體系能力。
2022年,在持續利好政策和市場需求增加的帶動下,輕型客車行業市場有望延續近兩年的增長態勢,特別是隨著新規的正式實施,輕型客車行業市場將加速搶占藍牌輕卡在城配市場中的份額。
展望未來,企業如何能夠在激烈的輕型客車市場中脫穎而出,主要是要看能夠了解到消費者的需求,產品的質量是否符合消費者的標準。
以上就是2022年輕型客車行業競爭分析的大致介紹了,需進一步了解更多相關行業資訊可點擊中國報告大廳進行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