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种子产业也开始步入新的阶段,全面实施种子工程,推动种子产业化,是“九五”期间种子工作的中心任务。蔬菜生产在我国农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1995年全国蔬菜总产值已达1800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26%,仅次于粮食作物。随着“菜篮子工程”的实施,蔬菜播种面积的不断扩大,蔬菜种子业在“种子工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以下对2017年蔬菜种子行业概况及现状分析。
种子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处于蔬菜生产链上游,优良品种对提高蔬菜产量和改善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种子行业掌掘着蔬菜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世界各国都把加强蔬菜种子科技研究、推动种子产业发展作为政府促民生、谋发展的重要举措。把握蔬菜种子产业现状,了解其存在的问题,对于完善种子产业链,提升种企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我国蔬菜种子市场规模约为62.5亿元,到2015年约为127.2亿元。近几年我国蔬菜种子行业销售市场规模情况如下图所示:
2009-2015年我国蔬菜种子行业市场规模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也是最大的种子需求国之一,每年种子总用量约在125亿公斤左右,其中商品化种子约50亿公斤,市场总规模超过500亿元,约占世界种子市场总规模的20%。中国种子市场化时间不长,2000年《种子法》颁布实施以来发展较快,种子企业规模和行业市场规模都得到快速发展,但也存在行业集中度低、育种研发能力弱、商品化比例低、法规制度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2017-2022年中国蔬菜种子行业发展前景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表明,种子企业数量众多,但竞争力不强,行业集仍然中度低。行业内拥有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公司最多时有8700多家,目前有所减少但仍有超过6000家,但最大的公司市场份额不到5%,行业前十名集中度CR10不到20%,行业过于分散,集中度低。大多数公司经营规模小,没有市场竞争力,拥有育繁推一体化实力的公司不到100家,绝大多数公司没有品种权,只是“代繁”或者“经销”公司。
行业内公司过多会导致市场混乱,抗风险能力弱,因此国家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2011年颁布的新版《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就大幅提高了资本、人才方面的准入门槛,新政策也支持和鼓励种子企业兼并重组,未来种子行业的经营将逐渐趋向于规模化、集中化。
企业育种研发能力不足,缺乏长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育种研发都是由国家出资、科研单位育种,种子公司只负责销售,因此虽然市场化已有十多年的时间,公司仍然缺乏自主研发的积极性,研发投入不足,大部分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都在5%以下,远低于国外10%的先进水平。而科研单位主导的育种存在着研究与市场需求脱节、缺乏分工合作、研发成果产业产业转化率低等问题。
目前大部分公司的经营模式都是购买“品种经营权”,真正有育种研发能力的极少。比如目前市场上占有率最高的玉米种子品种如郑单958、先玉335、浚单20等,都不是参与品种推广的公司自己育成的品种。而即使有研发能力的公司,也由于种质资源、育种方法、育种人才等各方面的限制,育种水平不高,周期长,效率低。良种商品化率低,定价机制不合理。目前中国良种商品化率还不到50%,其中杂交玉米、杂交水稻(主要是籼稻)、棉花、油菜等品种较高,而常规水稻(主要是粳稻)、麦、大豆、蔬菜等商品化率比较低,一方面是农民的种植习惯和思维转变较慢,很多人还愿意自留种。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加工、包衣、包装等方面比较差,大量粗制滥造的种子在市场上流通,不利于农户合理地选择购买和使用种子。此外,种子价格整体偏低,也是由于大量低价低质的种子存在和套牌、倒卖种子的行为泛滥,导致高质量的种子卖不上高价格,严重削弱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研发积极性。目前国内玉米、水稻等杂交种子的种粮比大概在1:8-15左右,而小麦等非杂交种子则更低,远低于美国1:20-30的比例,种子费用在种植总成本中的比例仅有6%,与种子对农作物增产高达40%的贡献率严重不匹配。
更多蔬菜种子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蔬菜种子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