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报告大厅首页 >> 现代服务业行业分析报告 >> 2014年我国现代服务业产业布局分析

2014年我国现代服务业产业布局分析

2014-10-25 10:01:34报告大厅(www.chinabgao.com) 字号:T| T

  无锡自古就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素有布码头、钱码头、窑码头、丝都、米市之称,是我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乡镇工业的起源地、外向型经济率先发展的先驱城市和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第五位),经济基础扎实,工业经济总量和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名列前茅。

  近年来,无锡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无锡的产业结构正从“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 2005年的37.8%,提高到2013年的46%,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全市服务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从业人数比重,从2005年的33.1%提高到 2013年的38.2%;服务业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由2005年的40.6%提高到2013年的60.6%;2013年全市服务业税收收入 465.55亿元,占全部税收比例的40.8%,创近年来历史新高。

  据宇博智业市场研究中心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现代服务业市场发展研究与前景预测报告分析显示,无锡服务业快速发展,既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过程,也是自然禀赋条件的客观需要。进入本世纪以来,尤其在太湖供水危机以后,过度依赖工业发展的弊端逐步显现,人均耕地迅速减少,不足0.4亩,环境承载力已接近极限,生态环境修复压力巨大,城市综合服务能力提升不快,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高端领域竞争力不强。因此,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协同发展,成为无锡的必然选择。

  多措并举 发展现代服务业

  无锡以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为契机,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增长主要由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促进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

  一是新城建设和“退城进园”并举,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新城基础日趋完善,城市功能逐步形成,太湖新城重点发展金融业、文化产业,蠡湖新城重点发展工业设计、文化创意产业,锡东新城重点发展商务、生产性服务业。实施“退城进园”,将快速内环50平方公里范围内116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全部迁出城区,将城市中心区部分医院、学校搬到城市外围,腾出大量空间建设城市综合体、专业楼宇,实现了城市空间优化、产业提升、形象出新。

  二是引进人才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无锡一直坚持“四高联动”的发展道路,集聚高层次人才,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端服务业,营造高品质人居环境。大力引进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科研院所以及产业投资和创业投资,把无锡打造成为科技创新创业家的摇篮。无锡通过实施“530”计划,大力建设科技创新载体,物联网、云计算、软件和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逐步提升,正向“现代服务城”迈进。

  三是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与扩大居民消费相互促进。重点培育研发设计、商务服务、市场营销、总集成总承包服务、现代物流服务、工业设计服务、电子商务与信息化服务、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服务、专业维修服务、专业中介服务、检验检测服务、培训服务、融资担保等领域生产性服务业示范企业和重点企业,促进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四是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无锡通过规划布局调整,促进优质要素集聚,形成了近30多个主导产业鲜明、技术服务水平高、带动区域发展功能强的服务业集聚区。无锡工业设计园和微电子产业园集聚了大批技术水平先进、辐射能力强的设计企业,无锡西站物流园、高新物流园、空港产业园等现代物流业发展迅速。建成南禅寺清名桥历史街区、崇安寺、湖滨路等3条中国著名商业街,规划建设了10多条市级特色街区。全市规划建设近30家城市综合体,形成了生活服务业集聚发展、均衡布局的态势。

  聚焦重点 发展新兴行业

  物联网快速增长。2013年物联网产业完成业务收入899亿元,同比增长43%,是2010年的2.46倍。全市列入产业统计的物联网企业 794家,比2012年增加186家。目前37家国内外物联网重点大学、科研机构和大型央企的物联网研发机构落户无锡。食品安全监管、医药物流、特种设备管理、农资质量追溯等重点应用示范项目陆续启动,居民电动车物联网防盗、手机召车、电子站牌、健康e站、智慧餐厅等应用示范项目影响不断扩大。

  旅游业稳步增长。2013年,全市接待中外旅游者人数7032.7万人次,同比增长10%;实现旅游总收入1132.4亿元,同比增长 12.3%;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24%。积极参与大型旅游文化综合体项目引进,全省投资规模最大、共计360亿元的“无锡万达文化旅游城项目”成功签约;以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运河名片为目标,投资百亿级的“南长天朗运河古城”项目正式启动;坚持规划引领,积极参与马山国际旅游岛总体规划、无锡古运河风光带旅游规划、耿湾禅意小镇总体规划及阳山镇总体规划的调研、论证和完善;强化智慧旅游建设,建成“无锡旅游数据中心”,编辑数据 63258条,全面涵盖城市旅游各类信息。

  服务外包快速增长。2013年,全市服务外包完成业务合同总额86.3亿美元,同比增长35%;执行总额69.5亿美元,同比增长35.7%;离岸合同总额57亿美元,同比增长36%;离岸执行金额45.8亿美元,同比增长36.7%。目前,全市服务外包企业已达1200多家,从业人员15余万人,服务外包业务涵盖软件研发外包、集成电路设计外包、生物医药研发外包、工业设计外包、影视动漫创意设计外包、检验检测外包等多个领域,以及云计算、物联网、电子商务等多种形式,业务拓展到美国、日本、欧洲等90多个国家和地区。

  文化产业占比稳步提高。2013年,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203.2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3%,是2010年的两倍,文化产业增加值 GDP占比达到4%左右。目前全市拥有5 个国家部委授牌的文化产业相关园区(基地)和7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年产值超5亿元的文化企业有16家,年产值1亿元到5亿元文化企业有97家;国家广电总局与江苏省共建的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开园以来,完成注册企业103家,共有88部影视剧在园区拍摄,制作完成的达到55部,华莱坞5D光影秀正式开始演出,起到了很好的带动辐射作用。

  软件和云计算产业跳跃式增长。2013年,全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实现1181.17亿元,同比增长30.8%,云计算业务收入完成 71.64亿元,同比增长131%。围绕名园、名企、名人、名品全力以赴推进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云计算产业呈现新的亮点,目前,应用示范项目已达60 余个,其中经国家部委立项或推广的项目有10个,建成或在建的支撑物联网应用的云计算平台已有38个。国家级示范工程“城市云”项目已经建成了“两个中心”,实现商业化运营,城市云计算中心大厦已正式运营,成为国内一流的云计算服务、研发及工程技术中心,并通过国家发改委一期验收。

  抢抓机遇谋划未来蓝图

  无锡将充分依托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山水资源和文化优势,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在新一轮发展中创新竞争优势,增强无锡作为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积极打造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物联网应用、云计算服务高地;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休闲目的地;国内知名的文化创意中心。

  着力打造物联网和云计算高地。加快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推进无锡国家物联网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推进智能制造、智能物流、智能环保、智能医疗、城市应急救援等13个领域的应用示范工程,逐步实现物联网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全面应用和深度融合。到2015年,无锡物联网及相关产业规模达 2800亿元,物联网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达25家以上。加快国家云计算服务创新试点城市建设,积极推进城市云、政务云、商务云、中小企业云等一批云计算示范应用工程,促进云计算和物联网的融合发展。

  打造旅游度假胜地。依托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太湖山水城旅游度假区和阳山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等国家、省级度假区,培育壮大一批上规模的旅游企业集团,拓展开发一批高质量旅游休闲产品,完善观光、体验、度假、休闲、购物、娱乐等功能,依托江阴新桥、华西等发展镇村工业旅游,加快形成太湖新城、马山国际旅游岛、古运河十里风光带、江阴特色旅游片区、宜兴生态旅游片区和蠡湖休闲度假旅游区、吴文化博览园、南长清名桥、崇安寺—小娄巷、惠山古镇、宜兴竹海等“一城一岛一带两片多点”为重点的大旅游格局。到2015 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1500 亿元。

  打造文化创意中心。加快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无锡园区)建设,积极创建以影视、动漫为主的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充分发挥无锡工业基础厚实优势,着力发展汽车、集成电路和电子设计等,完善工业设计创新体系,做大做强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等示范园区,努力将无锡打造成为工业设计之都。加快推进无锡559 文化创意产业园、无锡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国家动漫游戏振兴基地等建设,打造国际知名数字影视产业基地和数字出版高地。加快规划建设一批广告产业园区,推进无锡国际城市家居创意设计园建设,打造国内一流建筑、室内、环境、家居设计中心。到2015 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到6%。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