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女性生活方式的改变,瑜伽可以调理形体和心理状态,对于现在的快节奏而言瑜伽无疑是很好的选择。下面跟随笔者来看下瑜伽行业现状分析和瑜伽行业发展痛点。
瑜伽场馆规模达42350家,低线城市开始崛起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瑜伽场馆规模达到42350家,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一线城市竞争相对饱和,新一线及二线城市发展迅速,并有向低线城市发展的态势。2021年中国专业瑜伽场馆的重度核心用户,预计在300-350万人左右,用户规模较小但粘性很高;通过健身房、在线课程服务等方式进行稳定瑜伽习练的中度用户约在300万以上;瑜伽泛用户群体,即虽然没有购买付费课程,但对瑜伽有基本认知,购买过瑜伽用品,通过免费课程、瑜伽视频练过瑜伽的人群,规模庞大,2021年至少7000万人以上。因此,中国瑜伽行业未来用户拓展空间广阔。
疫情下居民健康意识的进一步提升将推动瑜伽在内的健身服务关注度提升,女性消费者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的提升,女性消费力正在不断崛起,“她经济”时代来临。有数据显示,2021年超六成女性运动健身爱好者参与过瑜伽习练。体育产业发展带动瑜伽在内的健身休闲业发展,全民健身持续加码,政策利好瑜伽行业发展。这些都是市场驱动瑜伽发展的因素。
资金端:1、新店扩张门槛高:瑜伽的核心用户以白领一类的高消费女性群体为主,因此线下瑜伽馆多选址在繁华商务区以及大型商圈拓展新店,租金成本高居不下;同时,为营造高品质的软硬件环境,瑜伽馆在装修等方面的采购成本通常在百万甚至千万级别,一次性投入成本极高。2、年投入成本高、毛利率低:由于瑜伽馆所在地段往往房租极高,且品牌为了保证品牌师资、课程质量和后期服务的统一性,经营者通常会付出高昂的人力成本,如教练与员工工资,运营服务、营销推广等。3、资金流转能力弱:大多数瑜伽馆面向会员的收费模式都是年付预收,续费周期长、资金回流慢,加之部分瑜伽馆经营者依靠瑜伽馆初期回笼的资金继续投资第二甚至第三产业,因此可能会出现现金流不足的困境。
人才端:结构不稳定,优质教练储备不足,人才管理有局限。由于大中型瑜伽馆的教练多为兼职,人员流动自由度高,同时也会出现全职明星教练在积累了大量会员资源后选择自立门户的情况,由此导致瑜伽馆的员工流动与会员流失现象时有发生。
更多瑜伽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瑜伽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