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登录] [注册]
医药报告 >> 肿瘤 >> 2025年肿瘤精选报告报告

精选报告

中國腫瘤液體活檢市場悄然成型 潛在市場可達數百億

  近年來,我國腫瘤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治療手段複雜多樣,隨著治療技術的迅速發展,腫瘤治療已步入「精準醫學時代」。業內人士認為,在基因組學及生物大分子技術日漸成熟的助推下,「精準醫學」模式將使腫瘤治療進入一個新時代。

中國腫瘤液體活檢市場悄然成型 潛在市場可達數百億

  我國正面臨著降低癌症發病率和提高癌症生存率的雙重挑戰。

  目前臨床上腫瘤檢測的手段主要包括:組織活檢、影像學檢查、液體活檢(通過生物標記物如腫瘤細胞CTCS、蛋白質、ctDNA、RNA、腫瘤外泌體等)等。最常見的是組織活檢,從患者身體上取一部分細胞或者組織,做全面深入的檢查,最終確定病情。直到體液活檢的出現,使檢測血液中微量DNA的突變成為可能。

  液體活檢是通過血液或者尿液等對癌症等疾病做出診斷,可以通過捕獲進入血液或尿液等的其他細胞或DNA,較組織活檢的優勢在於非介入性、可重複性地抽取腫瘤樣本,從而可以建立基因表達譜,靶向突變用藥,快速判斷治療效果,並隨腫瘤的發展而調整治療方案。

  我國液體活檢臨床實驗的適應症廣泛,常見腫瘤均可用液體活檢技術進行診斷與監測。少量體液、迅速檢測、價格低廉,易活生物希望藉此可以顛覆癌症檢測方式。多家投資機構測算,液體活檢的潛在市場可達數百億元。

  2月14日,在2016美國科學促進會年會上(AAAS) ,易活生物CEO廖瑋、易活生物首席科學家David Wong宣布,藉助公司開發的基因測序技術,只需少量體液就能迅速檢測出是否患有癌症。

  這一方法的原理是,通過一種高靈敏的手段捕獲游離於血液或其他體液(如唾液)中的腫瘤碎片,進而檢測其是否發生腫瘤突變,以提早發現癌症。

  廖瑋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介紹,與傳統的腫瘤檢測方式相比,這種被稱為液態活檢方法,只需體外無創抽血即可檢測全身腫瘤,從而規避了傳統方式需要手術、穿刺取樣的局限性。與此同時,液態活檢還可縮短檢測時間並降低檢測成本。

  諸多國際醫藥巨頭和風險投資者早已瞄準了這一炙手可熱的領域,如強生下屬子公司Veridex收購Immunicon的CTC(循環腫瘤細胞)業務、羅氏收購德國腫瘤轉化和基因組學公司Signature Diagnostics。

  中國液體活檢市場亦悄然成型,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不完全統計,中國目前有47家公司在從事腫瘤液體活檢,其中,26家公司選擇ctDNA(循環腫瘤DNA)路線,9家公司選擇CTC,代表性企業包括華大基因、藥明康德、燃石生物、普世華康等。

  JP摩根和高盛預測,液體活檢在全球及美國的市場潛力將分別達到230億美元和140億美元,但這一市場需要5-15年才能完全成熟。國信證券認為,液體活檢將早於腫瘤早篩落地,為此,在同時考慮我國腫瘤發病率、液體活檢適應症、未來市場滲透率、未來檢測單價以及患者年平均檢測次數等因素後,預測中國液體活檢市場在5-10年內的市場潛力約為200億元。

  但由於液體活檢的準確性、價格、消費者接受程度以及國家審批等因素,新興技術代替傳統方法仍需時日。更多相關抗腫瘤藥行業市場分析內容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6-2021年抗腫瘤藥行業市場競爭力調查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

  液體活檢迅速崛起

  少量體液、迅速檢測、價格低廉,易活生物希望藉此可以顛覆癌症檢測方式。

  廖瑋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目前,檢測試劑盒已經開發完成,並通過台灣成功醫院60例、四川華西醫院50例和北京腫瘤醫院150例臨床樣品的試驗,與組織樣本的符合率超過95%。」不過,臨床實驗目前僅針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

  價格低廉也是該技術的一項重要突破,廖瑋介紹,實現自主生產後,每次檢測成本價在100-200元。遠低於目前的市場價格。

  美國著名的腫瘤中心紀念斯隆-凱特林癌症中心主任醫師兼首席醫療官約瑟·巴塞戈稱:「液體活檢可能永久改變活檢方式,包括對治療方案的響應、抗藥性的出現,將來甚至還能用於早期診斷。」

  隨著基因等新技術的成熟,以及檢測成本的迅速下降,以癌症檢測、治療為突破口的精準醫療日漸火熱。

  2015年1月20日,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國情咨文演講中宣布了精準醫療計劃,並從2016年財政預算中為精準醫療項目劃撥2.15億美元經費,其中,腫瘤治療被選擇成為精準醫療計劃的短期目標。而在2015年2月8日白宮官網發布的相關細節中,腫瘤治療計劃的四大舉措之一就是:美國將使用「液態活檢」血漿開發新方法來評估治療反應以及抵抗可能的耐藥性。

  不久前,中國科學院也啟動「中國人群精準醫學研究計劃」,研究包括全基因組序列分析、建立基因組健康檔案及針對重要慢性病的遺傳信號開展預警研究等。業內人士認為,在基因組學及生物大分子技術日漸成熟的助推下,「精準醫學」模式將使腫瘤治療進入一個新時代。

  一位多年從事基因研究的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指出,液體活檢通過檢測血液或其他體液中的腫瘤碎片(如CTC和ctDNA),對患者腫瘤進行診斷與監測,其優勢在於非介入性、可重複性地抽取腫瘤樣本,從而可以建立基因表達譜,靶向突變用藥,快速判斷治療效果,並可隨腫瘤的發展進而調整治療方案。

  據了解,液體活檢CTC技術相對成熟。一代CTC技術在2004年獲得FDA批准用於臨床,是行業的金標準。為了解決一代CTC技術靈敏度不高且無法對腫瘤細胞進行基因測序分析等缺點,二代CTC及ctDNA技術在海外蓬勃發展,目前二代液體活檢技術還有待成熟且沒有統一的標準。

  廖瑋指出,相比於傳統的活檢方法,液體活檢具有副作用小、操作簡單、成本更低的優勢。

  以成本為例,根據美國Medicare對肺癌穿刺活檢開支的分析,普通穿刺開支為8869美元,約20%的穿刺活檢會導致併發症,穿刺活檢與併發症治療的開支將達到37745美元。對醫療保險來說,平均每次穿刺活檢的成本為14634美元。但一代CTC技術Medicare報銷額度為369美元。二代CTC與ctDNA技術開支約在800-1000美元。由於是抽血檢測,一般不會產生併發症。從成本的角度,醫療保險有較大的動力推動液體活檢的CTC與ctDNA技術對穿刺活檢技術的替代。

  200億市場潛力

  J·P摩根將液體活檢分為早期篩查、診斷分型、藥物伴隨檢測、患者病情檢測4個細分領域,預計全球市場潛力為230億美元;高盛也將液體活檢應用分為4個領域,預計其在美國的市場潛力可達到140億美元,並預測該市場需要5-15年才能完全成熟。

  國信證券測算,中國液體活檢的市場潛力約為200億元。其測算依據考量目標患者、滲透率、終端價格和年檢測次數。

  「由於我國地域廣闊,區域間的醫療水平差異很大,而且醫保經費緊張,短期內是不太可能覆蓋這種新的檢測技術,保守預計該技術在未來5-10年的市場滲透率為50%。」

  據了解,目前一代CTC系統CellSearch在醫院終端每個CTC檢測價格為4000-5000元。隨著未來越來越多二代CTC與ctDNA技術的介入,檢測的終端價格有望降為2000元。

  根據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數據,我國5年內診斷為癌症且仍存活的病例數約為749萬。液體活檢臨床實驗的適應症廣泛,如乳腺癌、結直腸癌、肺癌、胃癌、食管癌等常見腫瘤均可用液體活檢技術進行診斷與監測。在我國存量腫瘤患者中,適合使用液體活檢技術的腫瘤病人至少為542萬人,占比達到72%。國信證券預計液體活檢的目標患者人數為500萬人。

  「假設每個患者一年平均進行4次檢測。因此,預計我國液態活檢的市場容量為500萬(目標患者)×50%(滲透率)×2000(終端價格)×4(年檢測次數)=200億元。」國信證券研報指出。

  中國液體活檢市場也在近兩三年內悄然成型。

  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不完全統計(部分企業保密無法統計),中國目前約有47家公司從事腫瘤液體活檢,其中,26家公司選擇ctDNA(循環腫瘤DNA)路線,9家公司選擇CTC,代表性企業包括華大基因、藥明康德、燃石生物、普世華康等。

  以普世華康為例,其稱為premid的技術,通過檢測基因突變點位和游離於血液中的腫瘤DNA碎片(ctDNA)實現診斷。普世華康總裁王弢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檢測可以幫助消費者提前3-5年發現癌症的蹤跡。」

  除了超早期預警癌症外,Premid也可評估治療效果及復發監控,據悉,普世華康監控癌症復發的產品共有三個,分別為突變複查及定量分析、腫瘤復發監控(首次、複查)。普世華康提供給記者的產品目錄顯示,目前總計可檢測18種常見腫瘤、49個腫瘤基因和298個突變點位,以及腫瘤的復後監控。

  仍需市場考驗

  由於液體活檢的準確性、價格、消費者接受程度以及國家審批等因素,新興技術代替傳統方法仍需時日。

  從技術角度看與傳統的檢測方法相比,液體活檢的難度更高。如腫瘤碎片在患者的血液中的含量極低,大約每100萬個血細胞(約1ml血液)中才混雜著1個腫瘤細胞。因此從血液中捕獲CTCs的技術難度極高。

  此外,出於中國人群數據的缺乏,檢測的準確性一直難盡人意。以某公司檢測為例,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了解,其中一例檢測的結果顯示,某消費者被提示患膀胱癌的機率為3%,這一機率的指導意義並不明顯。

  價格也是消費者暫時顧慮的因素之一,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統計,目前液體活檢的價格普遍在數千元至數萬元之間。

  而政府對此類新興技術的審批趨於嚴格,至今沒有癌症早篩產品獲得國家食藥監局審批通過,所有市場上的檢測產品在本質上僅有輔助、參考價值。基於上述原因,癌症基因檢測市場尚未進入「正軌」。

  不過,儘管處於市場初期階段,易活生物仍然計劃開展大規模生產銷售。

  廖瑋介紹, 肺癌基因突變檢測試劑盒由試劑和耗材組成。現在已經可以小批量生產試劑盒,在GMP廠房建設好之後,即可進行大規模量產,年產量最高可到五百萬份。

  「目前計劃股權融資五千萬元人民幣,2016年該產品將進入臨床申報階段,並可望獲批上市,同時產品可售於科研機構用於研究。預計到2016年夏天,工廠就能大批量生產出顛覆性的腫瘤基因檢測設備和肺癌檢測試劑。2016年6月,我們計劃在美國芝加哥ASCO會議上發布第一代官方產品並正式進軍市場,並計劃於2017年將產品推廣到全球其他地區。」廖瑋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

2016年中國民營腫瘤醫院市場分析

  在我國,腫瘤疾病高發一直是醫學界關注的焦點,如何治療腫瘤及提升腫瘤患者「五年存活率」是醫學研究的難題。

  報告大廳《2016-2021年中國腫瘤醫院產業運行態勢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統計,我國2015年新增約429.2萬癌症病例,癌症死亡病例或超過281.4萬。也就是說,平均每天有近1.2萬人被確診患癌症,7000多人因患癌死亡。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等因素影響,我國居民的腫瘤患病率和死亡率明顯提高,腫瘤已成為我國死亡率最高的疾病。

  在這樣的市場需求下,中國腫瘤醫院產業也水漲船高,進入了快速發展期。而民營腫瘤醫院作為中國腫瘤醫院產業中重要的一員,其市場前景也值得期待。

腫瘤醫院

  中國民營腫瘤醫院市場現狀分析

  公立三級醫院承擔了超過80%的腫瘤治療任務,已超負荷運轉,同時下放部分診療任務;未來公立醫院擴張受到政策約束,預期腫瘤治療存在較大供需缺口。

  在腫瘤就診路徑中,初期的確診和治療方案的制定是腫瘤患者最為重視的環節,因此這個環節中擁有優質醫師資源以及長久良好口碑的公立三級醫院是患者的首選(部分患者選擇海外就醫,不在本文所討論的中國腫瘤醫療服務市場範疇內)。

  但是三級醫院因容量有限,需釋放部分腫瘤治療任務。其中,化療因為受到藥占比以及藥品加價率的限制,是公立醫院願意下放的治療任務,但一般由優質的醫生為患者制定好化療方案,並觀察一段時間確認治療有效後,再讓其前往其他醫院接受化療,國家未來的分級診療政策也將更支持化療向二級醫院和民營醫院的轉移。

  放療對醫師、設備的依賴性極高,也是利潤相對最高的診療項目,因此下放的比例最低。腫瘤的手術治療主要依賴醫生的水平,二級醫院、民營醫院可以通過聘請有手術經驗的醫生,來截流部分腫瘤患者。

  姑息治療主要通過輕劑量的放療、化療配合止痛和心理輔導,來調節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狀態。姑息治療的盈利空間來自其所提供的優質的服務和良好的生活環境,而這些並非三級醫院的核心價值,因此姑息治療也是三級醫院最願意釋放的診療任務,同時也符合分級診療政策的要求。

  目前姑息治療主要由二級醫院開展,民營醫院可以通過優質的服務和良好的生活環境,吸引對服務要求高的患者並藉此盈利。

  腫瘤手術比例代表腫瘤治療市場需求情況,假設中國在2020年腫瘤患者手術比例達到美國現階段的水平,在不考慮發病率上升、引進新的放療技術和靶向藥的前提下,腫瘤治療需求端市場將存在約60%的提升空間。

  按照醫療衛生十三五規劃,公立醫院千人床位數將從2014年的3.02提升到2020年的3.3,供給端市場公立醫院提升空間約為10%。依此估計,未來腫瘤治療將存在較大供需缺口,為民營資本進入腫瘤治療市場預留了廣闊的空間。

  中國民營腫瘤醫院的機遇:

  公立醫院的擴張速度較難滿足未來腫瘤患者就診需求的增加,民營資本有望利用其資金的力量配備優質的醫生資源、先進的設備,並通過提供良好的就診體驗,涉足腫瘤醫療服務市場

  腫瘤醫療服務市場存在較大的供需缺口。目前三級綜合醫院腫瘤科和腫瘤專科醫院的患者量大多處於飽和狀態,且未來公立三級醫院的擴張受到國家政策的限制,隨著腫瘤篩查診斷滲透率的上升和患者就診意識的提高,公立醫院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腫瘤患者治療需求,勢必會有部分治療導流到低級別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進行。

  腫瘤治療存在增值服務空間。常規的腫瘤治療路徑中,早期篩查和姑息治療階段有較大的增值服務空間,也適合民營資本進入;同時公立醫院因規模受限,且需符合公益性質,難以滿足患者對服務質量的要求。

  在腫瘤篩查領域,民營資本已占據了健康體檢約30%的市場,為提高腫瘤的早期檢出率做出了貢獻。而技術門檻相對偏低、服務要求更高的姑息治療領域尚沒有出現民營資本大舉進入的跡象。

  政策支持民營醫院合理配備大型設備。另一方面,民營醫院雄厚的資金實力和多元化的融資渠道使其更容易進入資本壁壘高的治療領域,例如腫瘤放療。此外,國務院在《關於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意見》中明確表示,支持民營醫院合理配備大型醫用設備,為民營資本進入資金、設備要求較高的放療等治療領域掃清了政策障礙。

  民營腫瘤醫院的挑戰:

  民營腫瘤專科醫院將面臨優質醫生資源有限,獲客成本高昂以及市場競爭加劇的重大挑戰

  民營醫院缺乏優質醫生資源。腫瘤學是涵蓋了病理、外科、內科、放療科等多科室的綜合學科,一般都由各科室中最頂尖的醫生組建治療團隊,而目前這些醫生幾乎全部集中於三級醫院,獨立的民營專科醫院難以在短期內建立完善的治療團隊。由於腫瘤醫生的培養通常需要8-10年的時間,醫生資源有限的局面在短期內無法改變,即使市場中存在供需缺口,也難以單純通過單純的新建、擴建醫院來彌補。

  民營醫院獲取患者的成本十分高昂。腫瘤是危及生命的重大疾病,患者更加信任擁有長久良好口碑的三級公立醫院,在診斷和治療的關鍵結點更傾向於在三級醫院就診,其就診習慣難以在短期內改變。目前民營腫瘤醫院處在發展初期,大多會依賴於公立醫院的患者溢出和導流。

  但民營醫院同公立醫院合作的穩定性難以保證,且實踐中民營醫院需要讓渡部分利潤給合作公立醫院。另外部分民營醫院通過營銷推廣來獲取患者,但由於腫瘤發病率遠低於口腔科、眼科、婦科等科室的疾病,平均到單個患者的獲客成本將比較高。

  三級公立醫院將腫瘤作為重點學科,不會輕易分流到下級醫院。腫瘤代表了一家醫院醫療技術的最高水平,有利於醫院、優質醫生提高學術地位、樹立名聲。另外,由於就診路徑長、先進技術集中度高,腫瘤患者的人均花費也遠高於其他疾病患者。因此,有條件的三級公立醫院都會優先發展腫瘤相關科室,滿足腫瘤科室的設備、人力、床位需求。

  未來地市級公立腫瘤醫院的出現也將使腫瘤治療服務市場競爭加劇。國務院在《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中指出,在地市級區域應根據需要規劃設置兒童、精神、婦產、腫瘤、傳染病、康復等市辦專科醫院。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已有逾60家新建或更名而來的地市級公立腫瘤專科醫院、腫瘤防治院。

  可以預見的是,在國家分級診療和增強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的政策趨勢引導下,政府會通過行政手段促成地市級腫瘤醫院和三級醫院組成醫聯體,以促進醫院之間的會診、轉診合作,實現醫療資源逐步下沉。因此可以認為,在此過程中民營腫瘤醫院面臨的競爭壓力將日益增大。

  結語:

  對標美國,中國的腫瘤醫院市場規模將至少有60%的提升空間,由於公立三級腫瘤專科醫院和綜合醫院腫瘤科已超負荷運轉且床位擴增受限,部分診療任務將下放至二級醫院和民營醫院。

  藉助服務和資金的優勢,民營腫瘤醫院有望在高速發展的腫瘤醫療服務市場分得一杯羹。

个性定制报告需求

个性定制

小提示:勾选提交定制
勾选要了解的肿瘤报告定制需求 X
可研报告

肿瘤热门推荐

肿瘤相关排行

肿瘤精选报告报告栏目为您提供肿瘤精选报告、肿瘤精选报告报告,您可以点击免费查看具体肿瘤精选报告报告摘要及目录,感谢您查看中国报告大厅肿瘤精选报告报告栏目。中国报告大厅有着十年的行业分析及市场研究经验,买报告上报告大厅。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