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前三季度,我国西药类商品出口呈现量增价减的态势,出口数量676.05万吨,同比增长13.53%;出口均价持续下滑,同比下降13.48%。在此作用下,我国西药类商品出口额234.17亿美元,同比微跌1.77%。
从月度出口情况看,前三季度,我国西药类商品出口量增价减的态势尤为明显。除1月份出口规模同比略有下滑外,2~9月的单月出口量均实现同比增长,但前三季度单月出口均价与同期相比却全部下跌。在此作用下,单月出口金额在3月份、6月份、7月份和8月份保持了正增长,其他月份均是负增长。
量增价减态势明显
据2016-2021年中国西药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咨询报告了解,尽管近几年我国医药产业不断加速转型升级(爱基,净值,资讯),外贸结构持续优化调整,但这一进程仍较为缓慢。从出口数据上看,2016年前三季度,我国西药类商品三大类别的出口比重未发生明显变化,西药原料仍为最主要的出口类别,出口额占比高达81.88%,而西成药和生化药的出口比重分别为10.08%和8.04%。
西药原料前三季度维持去年以来量增价减的出口势头,出口量同比增长了14.25%,达620.57万吨,而出口均价却同比下跌了13.73%,拖累出口额同比微跌1.44%,达191.73亿美元。细分品类上,大环内酯类、氨基酸类、维生素类、呼吸系统用药等大宗原料药的出口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但其中仅有大环内酯类、维生素类两种出口均价尚有保持,其余大宗品类都被不断下滑的价格拖累。主要出口品种上,VE及其衍生物、泛酸及其衍生物、红霉素及其衍生物及盐和VB1及其衍生物的出口额均实现显著增长,且量价双升;而四环素衍生物及其盐、阿莫西林三水酸、6-APA、对乙酰氨基酚等品种的出口额则出现10%以上的负增长。
西成药前三季度的出口也同样呈现量增价减的态势,虽然出口数量同比增长了13.51%,但出口均价却同比下滑了12.14%,出口额达23.61亿美元,同比微降0.27%。从细分品类来看,除了激素类药品的出口额大幅下跌46.67%,且呈现量价双跌外,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维生素类等药品出口均呈现量增价减态势。激素类药品出口的大幅跳水成为西成药打破往年出口持续增长格局的主要原因。
生化药前三季度出口呈现量平价跌的态势,出口数量同比微增0.64%,出口均价同比下降了7.37%,使其出口额萎缩至18.83亿美元,同比下降了6.78%。
出口市场分化
前三季度,我国西药类商品的出口市场格局未变,各大市场的刚性需求仍有保持,除对北美洲的出口量微跌1.64%外,对其他各洲的出口量均实现9%以上的显著增长。但受市场竞争激烈的影响,对各大市场的出口价格持续下跌,除对北美洲同比微降1.74%外,对其他各洲的出口均价同比均下降12%以上,由此造成我对各洲出口额均出现负增长。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依然是我国西药的主要出口市场,出口额分别为106.65亿美元、63.59亿美元和31.64亿美元,出口额比重高达86.2%。
前三季度,我国西药类产品共出口至20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出口前十大目的地依次为印度、美国、日本、韩国、德国、荷兰、西班牙、意大利、泰国和巴西,累计出口比重达57.7%。除对美国出口量价小幅双跌、对日本出口量价小幅双升外,对其他八大贸易伙伴的出口均呈现量增价减的走势。从出口额看,市场分化较为明显,对日本、韩国、德国、荷兰和意大利实现同比增长,其中对韩国出口额增幅最大,达11.16%;对印度、美国、西班牙、泰国和巴西则呈现不同程度的同比下降,其中对印度降幅最大,为7.5%。
印度是我国西药出口最大的贸易伙伴,同时也是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一方面印方从我国采购上游原料药和中间体时不断压价;另一方面,加工成下游原料药和制剂,再低价出口,与我国产品抢占市场份额。而目前我国部分原料药和中间体的出口退税倒挂问题,更是严重制约了我国下游产品与印度的竞争力。如我国生产扑热息痛的中间体对氨基苯酚自2015年出口退税上调至13%,而扑热息痛的出口退税保持9%后,印度的扑热息痛产能迅速扩张,通过挤压退税利润低价从我国采购对氨基苯酚,再加工成扑热息痛后与我国的扑热息痛竞争,导致近两年我国扑热息痛出口持续低迷。此外,印度近年来频繁对我国商品设置贸易壁垒,今年以来就先后对我阿莫西林三水酸原料药和氧氟沙星中间体、原料药和制剂发起反倾销调查,这无疑使原本行情就不景气的上述产品出口雪上加霜。建议我国主管部门加大对医药产业和出口的政策引导和扶持,使企业摆脱当下被动受制的局面,进一步加快产业升级和出口结构调整,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更多西药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西药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