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当前玉米期货市场呈现显著波动特征。截至2025年5月中旬,玉米期货主力合约经历"先涨后跌"行情,在4月下旬触及阶段高点2390元/吨后逐步回落。小麦替代效应、库存去化进程及政策预期变化构成主要驱动因素,而进口谷物潜在供应压力与饲用需求结构性调整则形成多空博弈的核心矛盾。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玉米行业重点企业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可行性评估报告》指出,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的行情周期中,玉米期货指数从2280元/吨涨至2380元/吨,涨幅达4.4%。驱动因素包括:小麦减产预期引发替代需求担忧;东北地区贸易商锁粮行为推升现货基差;干热风天气对华北主产区的影响。然而5月上旬后价格震荡回落,主要受四方面压制:
1)新麦上市季到来导致贸易商加速出库
2)小麦-玉米价差收窄至替代临界点(当前价差仅101元/吨)
3)中美谷物贸易关系缓和可能增加进口预期
4)市场传闻将启动进口玉米与饲用稻谷拍卖
截至5月9日,北方港口玉米库存降至421.6万吨,较月初减少4.3万吨,同比仍高出16%。广东港内贸玉米库存143.9万吨,虽同比下降95%,但周度降幅达4%。值得关注的是:
现货价格在基层余粮见底背景下持续攀升,锦州港报价从2210元/吨涨至2320元/吨,广东港同步上涨100元/吨。然而小麦替代压力导致贸易商出货意愿增强,后续上涨动能受限。
截至5月16日,玉米加工企业开机率降至57.17%,同比减少8.6%。高企的原料价格(当前吉林亏损110元/吨)导致:
行业数据显示,淀粉加工利润被原料成本侵蚀超过30%,企业被迫降低生产负荷。这种传导效应预计将持续抑制玉米采购需求。
当前饲料企业原料库存在35天左右,较去年同期增加14%。尽管能繁母猪存栏量维持在4066万头(正常保有量的103.6%),但行业微利状态促使:
监测显示,小麦-玉米价差已收窄至替代临界值以下,华北地区饲料企业配方调整进度超预期。预计新麦上市后将形成持续的替代压力。
技术面分析显示:
综合来看,玉米市场正处于供应紧缩与替代扩张的临界点。短期受政策预期和进口消息扰动可能出现波动,但产需缺口支撑下预计难以跌破关键成本线。中长期视角看,能繁母猪存栏增速放缓或导致需求端承压,而新麦质量将决定替代规模上限。建议投资者关注2300元/吨支撑位的有效性,并密切跟踪6月华北主产区小麦收割进度。
(数据来源:期货市场公开行情及行业监测系统)
注:本文分析基于截至2025年5月16日的公开信息,市场动态可能随政策调整及天气变化产生变动。
更多玉米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玉米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
记者从农业农村部了解到,2024年2月份以来,玉米进口趋势出现方向性变化,进口量由过去的高位徘徊转为持续下降。今年1月至11月,我国玉米进口量1331.9万吨,同比下降39.9%。特别是近几个月,玉米月进口量连续创出阶段性新低。10月玉米进口量仅25.1万吨,同比降87.7%,创2019年12月以来新低。结合当前进口玉米到港船期,预计今年12月份进口量将继续保持低位,全年进口量将低于1400万吨,比去年进口量减少1300万吨以上。(央视新闻)
国泰君安研报表示,玉米现货价格自10月9日之后下跌至2240-2250元/吨的区间,处于近3年低位,近期均处于磨底阶段。根据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预测,近期国内玉米进口量持续大幅减少,玉米饲用、深加工消费量稳步增加,叠加中央储备粮佳木斯等东北直属库点已开始收购,新季玉米价格底部有支撑,玉米粮价触底回升值得期待。
到目前为止,夏季即将结束,这对玉米和大豆价格来说是一个福音。由于全球各地出现创纪录的高温热浪等恶劣天气,这两种农产品的价格一直在走高。据媒体报道,由于美国玉米和大豆减产,以及欧洲农民备受干旱天气困扰,全球玉米期货已连续第二周上涨。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报告,同样的干旱气候已经蔓延到墨西哥和乌克兰等地,损害了玉米和大豆等基本农作物的收成。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投资者可能希望通过Teucrium Corn Fund(CORN)规避风险。该基金跟踪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T)交易的三种玉米期货合约。分析师称,那些关注玉米期货价格的人,可能也应该仔细看看大豆。创纪录的高温可能会使大豆价格上涨,此前大豆价格今年已下跌超过20%。(环球市场播报)
粮农组织对2024/25年度的初期预测显示,全球谷物供需形势总体较为乐观。根据目前对世界谷物产量前景的评估,2024/25年度全球谷物产量预计将达到28.46亿吨(包括以碾米计的大米),几乎与2023/24年度的创纪录产量持平。在主要谷物中,预计全球玉米和小麦产量将有所下滑。黑海地区最近的恶劣天气条件可能会导致世界小麦产量下降。相比之下,大麦、大米和高粱的产量预计都将增加。
中国报告大厅声明:本平台发布的资讯内容主要来源于合作媒体及专业机构,信息旨在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参考视角,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和行业趋势,并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或指导,任何基于本平台资讯的投资行为,由投资者自行承担相应的风险和后果。
我们友情提示投资者: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