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加剧,各国纷纷将碳中和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在2020年宣布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并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新能源汽车电池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技术之一,近年来取得了显著发展。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已达1400万辆,其中中国市场规模突破600万辆,占全球销量的57%。预计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320万辆,到2030年将达到740万辆。本文通过对新能源汽车电池行业的发展现状、主要问题、发展前景及对策建议的分析,探讨该行业在未来五年内的发展趋势。
《十五五新能源汽车电池行业发展研究与产业战略规划分析预测报告》指出,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加剧,各国纷纷将碳中和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在2020年宣布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并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新能源汽车电池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技术之一,近年来取得了显著发展。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已达1400万辆,其中中国市场规模突破600万辆,占全球销量的57%。预计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320万辆,到2030年将达到740万辆。本文通过对新能源汽车电池行业的发展现状、主要问题、发展前景及对策建议的分析,探讨该行业在未来五年内的发展趋势。
(一)行业发展现状
新能源汽车电池是指以非化石能源为原料,经过化学或物理变化后产生的电能,是实现新能源汽车功能的核心部件。新能源汽车电池主要由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等组成,其中正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成分之一,占成本比重约为40%~60%;负极材料占成本比重约为10%~15%,电解液则约占成本比重10%~20%。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已达1400万辆,其中中国市场规模突破600万辆,占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的57%。在消费需求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我国新能源汽车电池产量也在不断提高,2020年产量达35.1万吨,同比增长26.2%;到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电池产量已突破50万吨。
(二)存在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新能源汽车电池行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核心技术水平仍有待提高。新能源汽车电池涉及到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等多种电池,要想在动力电池领域获得优势地位,就必须掌握核心技术,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电池领域,需要掌握高镍三元材料、锰酸锂材料和磷酸铁锂等多项关键技术。但目前我国在新能源汽车电池方面的研发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核心技术仍有待突破。 2.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目前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还不够完善,大部分动力电池由消费者自行处理,回收利用效率较低。 3.关键基础材料和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所需的钴、镍、锂等原材料基本依靠进口,并且国内企业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导致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
(一)新能源汽车电池行业生产要素分析
新能源汽车电池行业需要的生产要素包括:原材料、生产设备、人才、资金等。从原材料来看,锂资源是新能源汽车电池行业的重要原材料之一,锂资源的供需失衡将会直接影响到新能源汽车电池行业的发展。根据《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研究报告(2022—2029年)》显示,2021—2030年,中国锂离子电池材料需求量分别为162.6GWh、268.8GWh、314.1GWh,2022年我国锂资源需求量达到464GWh,同比增长122%。从生产设备来看,新能源汽车电池行业的生产设备需要包括:锂离子电池制造设备、锂电正负极材料生产设备、锂电隔膜生产设备等。从人才来看,新能源汽车电池行业的人才主要由以下三方面构成:一是研发技术人才;二是技术管理人才;三是产品管理人才。随着新能源汽车电池行业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电池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
(二)新能源汽车电池产业的需求条件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对能源产品的消费需求持续增加。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6万元,是2010年的1.58倍;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从2010年的29.3%下降至2021年的28.4%。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城乡差距的缩小为新能源汽车电池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对于锂电池的需求也会持续增加。预计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320万辆;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740万辆。
(三)新能源汽车电池相关产业及支持产业分析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也快速发展,我国已建立完善的新能源汽车电池产业链,并已形成完整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链。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主要由动力电池拆解企业、梯次利用企业、回收企业、综合利用企业等构成。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动力电池回收需求的增加,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未来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到2022年有望突破200亿元。
(四)新能源汽车电池的企业战略结构和同行竞争情况
宁德时代:我国动力电池市场中,宁德时代市占率一直保持领先,2019年市场份额达到41.6%。2020年,在碳中和和碳达峰“双碳”目标下,宁德时代推出全新的产品矩阵和品牌定位,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产品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亿纬锂能:公司主营业务为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近年来,亿纬锂能加速布局锂电池产业链上游资源,先后布局了锂辉石矿山、锂云母矿开采;电解液业务布局了高端电解液溶剂生产及全产业链服务;正极材料业务布局了高性能、高安全性的NCM811正极材料。
(五)政府的相关政策
为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包括《“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等,从顶层设计的角度为新能源汽车电池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六)动力电池产业可把握的机会因素
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从2020年开始,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大幅增长,2021年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9.6万辆和125.7万辆,同比均增长1.2倍,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储能市场空间巨大,未来有望保持高速增长趋势。
(一)动力电池回收,生命周期闭环
我国动力电池回收产业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逐年上升,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25.6万辆,同比增长11.9%;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也随之增长,2020年达到22.6万吨。在未来五年内,预计退役电池将从22.6万吨增至81万吨左右,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50%。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的原则、主体、责任、激励等。其中提到: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应履行动力蓄电池回收主体责任;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应建立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渠道,向社会公开收集网点信息;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和电池生产企业应与其他市场主体共享废旧动力蓄电池信息;国家鼓励开展动力蓄电池溯源管理试点。鼓励电池生产、销售和梯次利用等企业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与国家管理平台对接。
(二)替代品研发,降本增效落地
新能源汽车电池下游应用领域不断扩大,预计未来三年锂离子电池将保持高速增长。其中,在电动汽车领域,预计2022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有望达到1400万辆;在电网侧储能领域,预计2025年我国电网侧储能规模将达到100.2亿kWh;在用户侧储能领域,预计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05亿kWh。
(三)STP市场细分,营销策略升级
当前,新能源汽车电池行业呈现出四个特点:技术路线较为多元,应用场景和产品类别较为丰富,主要包括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氢燃料电池等;技术迭代和产品升级迅速,在材料创新、结构设计、工艺技术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产品迭代速度较快;生产企业数量较多,产业集中度较低,但从全球市场来看,我国的新能源汽车电池企业在全球市场份额仍然较小,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新能源汽车电池行业呈现出高技术壁垒和高投资壁垒特点,行业进入门槛较高。在核心目标市场上,我国消费者对电动汽车需求快速增长;在潜在目标市场上,由于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仍处于较低水平;而在机会市场上,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根据对上述三个层次进行细分后可以发现:对于核心目标市场而言,国内消费者对电动汽车需求快速增长;对于潜在目标市场而言,国内消费者对电动汽车需求快速增长;而对于机会市场而言,国内消费者对电动汽车需求快速增长。
(四)SG共治理念,优化社会环境治理
新能源汽车电池行业发展前景良好,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环节。新能源汽车电池行业现状分析指出,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正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电池产业发展,促进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同时,新能源汽车电池行业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首先,新能源汽车电池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研发投入较大。其次,新能源汽车电池行业属于重资产行业,对企业资金实力要求较高。最后,新能源汽车电池行业涉及到资源、环境、社会等多方面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治理。
在“双碳”目标下,我国新能源汽车电池行业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机遇,随着下游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储能市场的不断扩大,新能源汽车电池行业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国应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电池行业的发展,大力推动碳减排和碳中和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强储能技术和模式创新,促进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升级,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电池行业核心竞争力,为推动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作出重要贡献。
更多新能源汽车电池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新能源汽车电池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