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全球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新能源行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与能源转型的关键领域。近年来,新能源行业发展迅猛,技术不断创新,应用领域持续拓展。广西壮族自治区凭借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新能源产业发展方面具备巨大潜力。2024 年底,广西新能源装机规模达 4120 万 kW,其中风电、光伏装机分别达 1808 万 kW、2052 万 kW,同比分别增长 42%、81%;2024 年新能源发电量达 564 亿 kWh,同比增长 40% 。这些数据充分显示出广西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活力,但同时,广西新能源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深入剖析现状、解决问题并把握未来趋势,对推动其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一)资源优势显著
《2025-2030年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研究报告》指出,广西地处南方,气候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在太阳能资源方面,广西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日照充足,南部沿海的北海、防城港和钦州等地,年均日照时数超 2000h,具备良好的光伏发电开发条件。目前,当地已建成多个光伏电站,北海市和钦州市的集中式光伏电站装机容量在全区名列前茅,分布式光伏发电也在城市和商业领域逐步推广。风能资源上,沿海地区和部分高山地带风能充沛,北海、防城港等沿海城市年平均风速稳定,北海市已建成多座海上风电项目,为能源供应提供有力支持。此外,作为农业和林业大省,广西每年产生大量农作物秸秆、林业废弃物和甘蔗渣等生物质能资源,为生物质能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
(二)政策扶持有力
在国家 “双碳” 目标的引领下,广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广西可再生能源发展 “十四五” 规划》明确了新能源发展目标和路径,计划到 2025 年新增新能源装机容量超 500 万 kW,提高新能源电力在全社会用电量中的占比 。在财政和金融支持方面,通过补贴和绿色金融创新为新能源企业提供资金助力。同时,积极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建立新能源电力优先上网机制,并开展跨区域电力交易试点,促进新能源电力的消纳和高效利用 。
(三)产业发展成果丰硕
广西新能源产业已形成以光伏、风电和生物质能为主的多元化发展格局,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实现快速增长。光伏发电发展迅速,成为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支柱,多地建设了集中式光伏电站和分布式光伏项目。风电规模持续扩大,北部湾沿海地区的风电发展成效显著,如北海市的海上风电场年发电量可观,有效优化了能源结构 。生物质能利用也稳步提升,玉林市的生物质发电厂每年可处理大量农林废弃物,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增加了农民收入 。
(四)技术创新推动升级
技术创新是广西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广西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通过产学研合作,在新能源关键技术研发上取得突破,如高效光伏组件制造技术和风电机组优化方案的研发,提高了新能源设备的性能和稳定性 。储能技术也在逐步推广,部分光伏电站和风电场开始配套建设储能设施,增强了电网调峰能力和电力供应稳定性 。此外,智能化管理与应用在智能电网建设中得到普及,北海市的智能电网项目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电力供需的动态平衡,提升了电网运行效率 。
(一)资源利用效率亟待提升
广西风能和光能资源开发存在不足,风电等效利用小时数 1800h 低于内蒙古的 2200h,光伏等效利用小时数 1100 - 1300h 低于青海、宁夏等西北地区的 1600h 。部分沿海地区风电场开发进度缓慢,南部部分地市的光伏发电项目推进不力,导致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生物质能利用效率同样不高,每年可收集约 3000 万 t 农林废弃物,但实际消耗仅 600 万 t ,部分生物质发电厂技术落后,能耗高、转化效率低。此外,储能设施建设滞后,储能装机仅占新能源装机的 1.5%,与全国 10% - 20% 的配储比例要求差距较大,影响了新能源电力的消纳和电网调峰 。
(二)产业链条尚不完善
广西新能源产业链存在核心技术和设备依赖外部的问题,在光伏和风电领域,关键技术和设备制造能力薄弱,地方企业多集中于附加值较低的安装和运维环节,自主研发能力不足,限制了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产业链上下游协调性也不足,新能源项目建设与地方配套产业发展脱节,装备制造企业数量少、产能有限,导致供应链衔接不畅,增加了运输成本和项目周期。同时,地方新能源企业与区域性电网公司在技术标准和资源配置上协调不足,影响了产业链整体效率 。
(三)政策与市场机制有待优化
虽然广西制定了多项支持新能源产业的政策,但部分政策执行力度不足。新能源市场化交易体系也不够健全,电力定价机制灵活性欠缺,受补贴政策影响较大,难以反映真实市场供需关系 。部分地区电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新能源电力并网和消纳能力较弱,偏远地区的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因输电网络覆盖率低,发电能力无法充分转化为实际电力供应 。
(四)技术与人才短板突出
广西新能源企业技术研发投入较少,整体技术水平较低,在光伏组件制造、风电机组优化和储能技术等关键领域的研发进展缓慢,部分项目依赖进口设备 。新能源产业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对高素质技术和管理人才需求大,但当地高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企业在人才招聘和培养方面面临困难,制约了行业的技术进步和项目管理能力 。
(五)环境与社会效益问题凸显
部分新能源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考虑不足,大规模光伏电站建设可能占用耕地或破坏生态,风电场运行可能干扰动植物生存环境。此外,尽管新能源具有清洁可持续的特点,但在推广过程中,部分地区公众对新能源设施接纳度不高,担心噪音污染或土地资源被占用,影响了新能源项目的落地实施 。
(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优先开发北部湾沿海地区的风能资源和南部地区的光伏资源,布局大规模风电场和光伏电站。推广高效低耗的生物质能发电技术,提高农林废弃物和甘蔗渣的利用效率,开发高附加值产品 。加强储能设施建设,在大型新能源电站配套储能设施,支持企业引进和研发锂电池储能、抽水蓄能和飞轮储能等新型储能技术,解决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 。
(二)完善产业链条
通过产学研合作,强化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研发能力,突破光伏组件制造、风电机组设计和储能技术等关键环节的技术瓶颈 。设立专项研发基金,支持分布式光伏逆变器和风电叶片轻量化等具有市场潜力的技术领域的研究。吸引更多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落地广西,完善从设备制造到运营维护的产业链条 。利用数字化技术建设区域性新能源供应链平台,加强供应链管理与资源整合,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和成本控制 。
(三)深化市场化改革
完善新能源电力交易机制,推动市场化交易体系建设,支持新能源发电企业与工业用户签订直购电协议,增强市场竞争活力 。升级电网基础设施,优化电力输配网络布局,提高新能源电力的接入和传输能力,偏远地区可通过建设微电网和配套储能系统,提升电力输送和使用效率 。推广绿色能源消费,通过税收优惠、补贴等方式,鼓励工业企业和居民用户优先使用清洁能源电力,建立绿色能源消费激励机制 。
(四)加强技术与人才建设
在自治区层面设立新能源技术创新基金,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技术研发,重点关注储能技术、智能电网和高效发电设备等领域 。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 。新能源行业现状分析指出,推动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新能源相关专业,加强校企合作,设立实习基地和企业培训计划,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 。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外省优秀新能源技术和管理人才 。
(五)推动社会参与和生态保护
通过社区活动、媒体宣传和科普教育等方式,增强公众对新能源的了解和支持,提高居民和企业对新能源项目的接受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新能源项目开发过程中,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进行详细的环境评估,避免对自然生态造成破坏 。
广西新能源产业在资源、政策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也面临着资源利用效率低、产业链不完善、政策与市场机制不健全、技术与人才短缺以及环境和社会效益等诸多问题。展望 2025 年,随着全球新能源行业的持续发展,广西新能源产业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更严峻的挑战。通过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完善产业链条、深化市场化改革、加强技术与人才建设以及推动社会参与和生态保护等一系列策略的实施,广西新能源产业有望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仅助力自身经济转型升级和环境保护,还将为全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推动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更多新能源行业研究分析,详见中国报告大厅《新能源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